问题 问答题

论网络规划设计中需求获取技术
需求分析是用来获取网络系统需求和业务需求的方法,是网络工程建设的基础,决定着网络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正确地定义用户需求是需求分析阶段的基础。需求获取技术有助于网络规划设计师准确、快捷地获取和提炼用户的需求信息。
请围绕“需求获取技术”论题,依次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分析和建设的网络工程项目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详细说明目前有哪些比较常用的需求获取技术说明每种需求获取技术的基本方法。
3.详细论述在你参与分析和建设的网络工程项目中,所采取的需求获取技术及对该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说明选取该技术的原因,并分析应用该技术所获取的需求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答案

参考答案:1.结合自己参与分析和建设的网络工程项目或从事的实际工作,简要说明需求获取在网络工程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2.需求分析阶段的首要工作是确定用户需求,以用户为核心是本阶段应遵循的至关重要的原则,它决定着网络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需求获取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确定3个层次的需求:对付业务层要强调明确业务总目标及使用范围;对于用户层要强调明晰用户工作流程;对于功能层还要收集网络工程项目运行环境的限制等非功能性需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用户会由于不同的业务目标及使用范围而提出不尽相同的需求,同时由于没有约定提出方式也会有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要确定用户代表并对其在需求中划分主次地位;其次要确定需求的整个获取及归档过程;最后还要明确不同层次的需求要以约定的形式出具文档,以备双方的交流或问题检查。
3.为了获取正确的需求信息,可以使用几种比较常用的需求获取方法和技术。
(1) 采访关键人物。网络规划设计师必须能够与具有高度复杂背景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以提取和细化需求,并向这些利益相关者描述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在交流之前,需要先确定这个组织的关键人员和关键群体,再实施交流。在整个设计和实施阶段中,应始终保持与关键人员之间的交流,以确保网络工程建设不偏离用户需求。
通常,这些关键人物主要是各级领导和行业专家。各级领导主要从管理角度明确需求,而行业专家则明确的是业务需求。采访关键人物之前,一定要有针对地制订问题提纲,并最好先将提纲发给被采访人员;在采访过程开始前,应首先获取联系方式,最好和访谈者约定电子邮件、电话、即时通信的联系方式;对关键人物不可能一次访谈就明确了所有需求,但是第一次访谈一定要形成需求的大致框架,以便于后期访谈工作的开展。
(2) 调研和实地观察。通过观察用户的工作环境、活动及工作习惯来了解项目需求。
(3) 问卷调查。通过使用调查表收集信息。调查表有两种格式:自由格式和固定格式。调查的问题应该是清楚的、明确的并且具有启发性的。问卷的制作应简单、可操作性强,尽量使用选择方式,而不是让用户填写大段的文字。问卷调查的方式还可以根据用户的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强的用户群,只能采用下发调查问卷,并录入调查结构的方式;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很强的用户群,可以采用下发电子文档或者开发调查网页的方式,简化调查结果录入工作。
(4) 客户面谈。通过直接、面对面的交互获取需求。在与用户接触之前,首先,必须对问题的背景和问题所在系统的环境有全面的了解;其次,尽可能了解用户的个性特点及任务状况;最后,事先准备一些问题,在与用户交流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与组织中来自于不同的技术和业务部门、各个级别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集中访谈,就问卷形式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5) 演示。向听众介绍拟建的网络体系结构。创建清楚且有效的PPT演示文档,该文档需要避免使用填满了项目符号的大量幻灯片,力求使用图形的表示方法,并围绕相关的图表展开介绍,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确定关键需求。
在网络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都要注意与用户群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应避免交流不充分和交流过于频繁。避免交流不充分的关键是,没有注意交流的对象和方式。找到正确、对业务非常清晰的人(即行业专家)既可以减少交流的工作量,也可以避免由于过量而无用的信息导致设计出现的偏差。应针对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例如,对于一线工作人员,可采用先下发调查问卷,再依据调查问卷进行访谈的方式。避免交流过于频繁的关键在于,每次交流前都要有明确的交流目标,同时交流后的归纳和总结同样可以提高交流的效率,否则就会使管理层和用户群体在项目结束前就厌烦了所听到有关网络开发的细节,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给工作带来麻烦。
4.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工作,举例说明在获取需求时分别采用了哪些需求获取技术详细说明选择这些技术的原因及其实施步骤,并进行分析与评价。
5.建议采用如下步骤来指导需求的获取。
(1) 针对提议的网络工程项目评估业务及技术可行性,给出需要和可行性的相关叙述。
(2) 确定能够帮助刻画需求和熟悉组织及相关业务的人员,给出参与需求获取活动的客户、用户和其他风险承担者的列表。
(3) 定义网络工程项目的技术环境并给出相关的描述。
(4) 确定“领域约束(如政策约束等)”,从而限制待建设的网络工程项目的功能或性能。并给出网络工程项目范围的限制性陈述,以及需求列表和应用于每个需求的领域限制。
(5) 针对应用项目定义一种或多种需求获取的方法或技术。
(6) 尽可能多邀请相关人员参与,以便能从不同视角来定义需求,并确定每个正式需求的理由。
(7) 给出相类似的网络工程项目样板,并建议用户进行实地考察,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确定关键需求。

句型转换
单项选择题

Should we care if over 150 known species of animals have (91) from the earth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Should we be concerned that there are (92) thousands of species whose very existence is (93) endangered—largely because of our activities (94) , after all, is the natural end of populations. Species are born, then (95) , and then die. Some live a (96) time, perhaps millions of years; some die more quickly. We have (97) the extinction of many species we know about, and we have undoubtedly sealed the (98) of others. In fact, there are undoubtedly many other species that have lived among us during our time on earth, but that have disappeared as a (n) (99) of our activities without our ever having known they existed.
It is hard to explain the rationale of many of us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such matters. I have never seen a sea whale, (100) I don’t want them to become extinct. Moreover, I felt this way long before I understood anything about how they might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an ecosystem. Possibly such feelings merely reflect the cultural attitude that it is "nice" to wish other living things well; thus, the attitude is (101) . I feel nice.
There are, of course, more rational reasons for (102) the extermination of any species. For one thing, the kind of attitude that encourages or sanctions the destruction of other species is a threat (103) our own wellbeing. If such an attitude exists, we ourselves might (104) victim to it. living things (including us) might be expected to fare better where there is (105) for life. The extinction of other species could also threaten us (106) by simplifying the system of which we are a part or by destroying parts of the ecosystem (107) which we directly rely. For example, if we continue to poison the oceans (108) we are willing to believe only a few bottom dwellers are affected, we might (109) overstep some critical threshold and trigger the wholesale death of plankton, thus finding ourselves without a major (110) of the world’s food and with our oxygen supplies dwindling.

A.source

B.maker

C.creator

D.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