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比较中国近代教育的“中体西用”与日本教育的“和魂洋才”之差异及历史作用。

答案

参考答案: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它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准则,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教育纲领。其基本思想是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和魂洋才”是指“东洋精神,西洋艺术”,即大和民族的精神,西洋的科技,其宗旨是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并为其所用。其目的在于鼓励日本国民学习西方文化,同时又要求国民保留日本传统文化。 

(2)相同点:第一,两者同始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都处于面临西方文化强有力冲击的内忧外患的社会大背景下,体现了面对西方文化冲击下力图保存传统的一种反应。第二,两者的原始内涵大致相同。“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在不触动封建根本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科技以补“中学”之所缺。而“和魂洋才”源于“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本体,以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为辅助。第三,两者的内涵都处于不断演变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都经历了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和变革的日渐深入,“西用”和“洋才”的内涵从最初的洋器洋技扩展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模式,甚至推及政治体制,而“中体”与“和魂”的内涵却日益缩小。第四,两者初期学习西方的模式基本一致,都力图保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试图以自身文化之“体”或“魂”驾驭西方文化之“用”或“才”,在此基础上试图调和或融会东西方文化,以期以西方文化之长补自我文化之短。不同点:第一,对待内外的态度不同。在“中体西用”中,“中体”和“西用”是本末、主从关系;而在“和魂洋才”模式中,“和魂”与“洋才”基本上处于对等的地位。第二,经济基础不同。中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在日本,旧的经济基础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已趋于瓦解,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日渐形成。第三,所面临的文化阻力不同。相比较之下,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文化阻力比中国所面临的要小得多。第四,内涵演化的深度不同。“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都经历了一个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不断宽泛的过程,但是深度不同。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始终未能超脱“用”的层面,而日本学习西方却接触到了“体”的层次,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体”本身。 

(3)由于以上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作用和结果。日本明治维新在“和魂洋才”思想的指导下,在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既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努力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尊重个性发展,提高文化修养,不断加大学习西方的力度,迅速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的唯一强国。“中体西用”尽管给中国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的传播和发展成为现实,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但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最终未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教育领域,“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既有促进,也有阻挠,而且因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读经封建信条的支配,延缓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