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述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答案

参考答案: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其容量相当有限,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的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短时记忆的编码效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
(1)觉醒状态。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早在1885年,艾宾浩斯就通过实验发现,被试在上午11点~12点之间的学习效率最高,下午6点~8点的学习效率最低。这可能与不同的觉醒状态有关。
(2)组块。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记忆的有限性。正常成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在5~9之间波动,平均为7。这是按照单元来算的。一个单元可能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单元的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在编码的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称为组块。因此,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容量来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容量的目的。
(3)加工深度。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在一项研究中,主试让两组被试分别对一个词表进行特定字母检索和语义评定作业,实验前告诉每组中的一半被试在作业结束后要进行一个回忆测验,对另一半被试则不告诉还有一个回忆测验,在作业结束后,都要求进行回忆测验。结果发现,在特定字母检索作业组中,提示组要比未提示组有更好的成绩,而语义评定组则没有显著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语义评定组的加工深度比较大,因此提示组和未提示组的被试都有很好的成绩;而特定字母检索组在加工水平上比较低,因此只显示出提示组的优势。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