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学习努力,成绩名列前茅,是多年的三好学生和班干部,经常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某名牌大学,班里同学都是各地来的尖子生,他的成绩只排在中下等水平,心里很失落,暗下决心要把名次提上来。但事与愿违,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的名次没升反而下降了,甚至还出现了不及格。为此父母极为严厉地批评了他,他也觉得自己很没用,感到自己很没面子,老师不重视他,同学们也都看不起他。因此情绪低落,内心苦恼、焦虑。他觉得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关心他了。班长是一位女同学,对他学习、生活等很关心。他也愿意和班长讲讲自己的心里话,自己感觉喜欢上了班长,于是鼓足了勇气,表达了爱慕之情,但班长明确告诉他自己有男友,不能接受他的感情。初次恋爱就失败,他感受到了失恋的痛苦。兴趣明显下降,慢慢的不愿与人交往,整日没精打采、闷闷不乐。近半年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经常头昏、头痛,晚上入睡困难,全身疲惫不堪。记忆力大不如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现在学习成绩已排到班里的倒数几名,父母、老师和同学都注意到了他的问题,多次帮助他。但他觉得很无助,自己觉得没什么希望,这学期已无法上学。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是大学教授,对他要求严格,非常重视他的学习成绩,希望他能考上名牌大学将来继承他们的事业。求助者初二时,因课间和同学在讲台上打乒乓球被老师严厉批评并一同被罚站,当时觉得很丢人,留下心理阴影。求助者性格内向,从小争强好胜,追求完美,但心理承受能力差。 请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对该求助者的遭遇,心理咨询师在表达共情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参考答案:
(1)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
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求助者的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表达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所面临问题的理解,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2)对该求助者的遭遇,心理咨询师在表达共情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咨询师视角需要转变,务必要从求助者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咨询师应该置身于求助者的处境,体验他的内心世界。越是如此,就越能深刻、准确地理解求助者,共情的层次也就越高。
②共情的基础不是有与求助者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而是要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 咨询师共情的基础不是要求必须具有和求助者相似的经历才能做到共情,而是要求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看待求助者及其问题。
③表达共情不能一视同仁,而是因人、因事而异,视情而定。 求助者是各种各样的,也会带来不同的表现与问题。因此咨询师对不同的求助者,在不同的咨询阶段表达共情时应有所区别。
④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该适度,才能恰到好处。 共情不是不分时机地一味强调理解求助者的内心,一般应该在求助者对某一问题及其对应的情绪完整表达后再进行共情为宜。此外,表达共情应该适度,共情反应的程度应该与求助者的问题的严重程度、感受程度等相匹配。
⑤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咨询师一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咨询师的共情在角色转换上的理解是指:咨询师体验求助者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但永远不要变成"就是",这就是共情的真谛。咨询师在共情的同时,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防止完全受求助者的影响。
⑥表达共情还应善于使用躯体语言,注重姿势、目光、声音、语调等表达。 咨询师表达共情,除言语表达外,咨询师还应学会非言语表达,如目光传递、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等。咨询师关注的目光,前倾的身体姿势,理解时点头的动作,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等等,都能表达出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共情。有时使用非言语表达共情比言语表达更简便有效,咨询师应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恰到好处地应用。
⑦表达共情应考虑求助者性别、年龄、文化习俗等特征。 咨询师表达共情需要考虑求助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文化特征等,这一点在非言语表达上尤其应该注意。
⑧咨询师应不断验证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 咨询师应适时了解或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达到了共情,在不确定时更应如此。咨询师可以主动采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进行询问,从求助者说出的感受中,得到求助者的反馈,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做出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