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出现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是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参考答案:
(1)教育平等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
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在:
①入学机会上的不均等。
②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
③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平等的理想被逐渐付诸实践,教育不平等逐渐有所缩小。但是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2)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子女随父母流入城市是人情所在。伴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成了社会问题。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从法律上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但事实上,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现状并没有明显好转。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仍然遭遇“择优入校”、变相收费、公办学校资源匮乏三大障碍。农民工中大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进入流入地公立学校的费用,在心态上更缺乏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足够准备。民工子女普遍希望到“自己的学校”去读书,以求得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平等,应尊重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优化教育环境。于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是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3)农民工子弟学校基本上都是民办学校,往往设立在城市边缘,它们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应运而生,是存在于国家义务教育体制之外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义务教育的边缘化。因为现行义务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把流动儿童拒斥在城市正规学校的校门之外,农民工子弟学校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解决流动儿童就学的重要渠道。从这种意义上说,农民工子弟学校具有合理性。农民工子弟学校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空间,满足了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最基本的求知欲望。但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校舍简陋,教学设施贫乏,师资质量差,信息闭塞,缺乏安全保障,这些问题都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弊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农民工子弟来说,仍然是教育上的不平等。让农民工子女和城里人的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不仅仅源于宪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而且也是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必然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努力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机制,并且使这种机制更加充满人性化。公民的受教育机会保持平等,将有利于调节和缩小社会贫富的差距。
(4)在某种意义上说,开办民工子弟学校的目的是最终“消灭”民工子弟学校,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历史使命。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各地政府要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到本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让公立学校成为吸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主渠道。同时扶持一些条件相对好的自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发展成为规范化学校,进而依照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质量,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随着墟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民工这个特殊的城市群体必将会越来越大,办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仅仅对于农民工及其子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