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教育学意义。

答案

参考答案:

教育学意义上的人性善恶之争,是价值判断之争。这里的人性善恶是指人的本性的善恶,而不是指现实社会中人表现出的品性之善恶。 

1.“性善论”的教育学意义孟子是“性善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性善论”中的“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之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之本性。这种本性使人与人之间有可能合作、友爱,使社会有可能发展、进步,使个人也可能发展完善。 

(1)性善论的内容。孟子以为,人性是指“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性善论”的教育学价值“性善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了先验主义,另一方面表现了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孟轲以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显然,这种脱离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一切外在条件谈道德善恶的观点,是一种先验论的“伦理绝对主义”。但同时,孟轲的“性善论”却又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基于此,“性菩论”肯定了人性本善,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其二,“性善论”还包含着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人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这又合乎逻辑地要求这种结果成为进一步进化的起点与内在依据。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探讨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可见,“性善论”不仅指出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还认定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这就是这一论断在教育学上的意义所在。 

2.“性恶论”的教育学意义与“性善论”完全相对立的是“性恶论”。荀子是“性恶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直言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性恶论”的内容此处的“恶”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的自然是贪婪的,永远不会满足的,非理性的,因而是卑劣的;另一层意思是,人天性是自私的,敌视他人的,人在本性中就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的人性之根源。性恶论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 

(2)“性恶论”的教育学价值性恶论者虽不颂扬人性,却同样强调教育,但他们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他们看重的是教育的规范作用。性恶论所持的性生来就恶的结论与性善论者同样不准确,然而,他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然属性中有物质需要这一最基本的一面,是对人性需要的一种唯物的态度,有其合理性。问题出在他们的解释上。他们只强调了人性中最基本的自然需要,而没有进一步看到人有社会需要的一面。在满足了最基本的需要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会追求更高的需要。他们提出了教育的规范作用,也可看做是对性善论的教育观的一种校正。如果把两种相反的论点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教育在对人的发展中的两种基本作用。

多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②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③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⑤,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节)

【注释】

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②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③正考父饘粥: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饘,稠粥。粥,稀粥。④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鲁宣公、鲁襄公。⑤服行:实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吾不以为病病:疾病

B.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非:不对

C.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丰: 丰收

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达:显达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作者“以俭素为美”的一组是(   )(3分)

①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②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③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④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⑤夫俭则寡欲           ⑥聊举数人以训汝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语,又把“古人”与“今人”对“俭” 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目的都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论点。

B.文中叙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是以长辈的身分,从家风的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娓娓而谈中尤显亲切,让人更易接受其主张。

C.文章最后一段举正考父、季文子的例子是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举石崇、寇莱公的例子则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不俭”必“自败”。

D.从这篇深入浅出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或失败。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分)

译文:                                                                  

                                                                

(2)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