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300℃时,将2 mol A和 2 mol B两种气体混合于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2C(g)+2D(g);ΔH=Q,2 min末达到平衡,生成0.8 mol D.

(1)升高温度C的百分含量增大,则ΔH________0(填“>”或“<”).

(2)在2 min末时,B的平衡浓度为________,D的平均 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

(3)若温度不变,缩小容器容积,则A的转化率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相同的条件下,上述反应从逆反应方向进行, 开始时若加入C、D各4/3 mol.若使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原平衡相同,则还原该加入B____________ mol.

答案

(1)>

(2)0.8 mol·L-1;0.2 mol·L-1·min-1

(3)不变;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压强对平衡无影响

(4)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的祖国,你的祖国①

(美国)罗纳德•卡尔弗特

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我们选择作为领袖的人从不以军装和徽章来显示宪法赋予他的武装部队总司令的地位。他们的内阁成员,他们的文职下属都不会给他穿戴表现强大军力的服饰。

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普通公民见到的军人是这样稀少,以至于他们还没有学会根据肩章来分辨少校和上尉。当首席行政官向他的国民讲话时,他们以一臂之隔的距离聚集在他的周围。列成方阵的士兵不会在他的前面正步行进。当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讲话时,台下见不到一排排戴着钢盔的头颅。

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人们不用军靴的重步声来愉悦到访的外国政治家,不以展示机动加农炮和大规模生产轰炸机的设备来恐吓他。

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我们有绵延数千英里的不设防的北部边界。在那将我们的另一块领土部分隔开的清澈浩瀚的大海中,见不到海军舰船穿梭其间。整个南部边界没有要塞,也见不到炫耀武力的情形。

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年轻人不必应征去为国防设施劳作;参加军事训练与否悉听其便。不存在一支长期奉行侵略政策的武装部队。建立海军不是针对来自西半球的危险,而完全是为防备可能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威胁。

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总人口有三分之一是在外国出生,或者虽为本土出生,但父母或单亲是外国人。我们众多的“少数族裔”来自14个国家。无论其祖籍在何处,本土出生的美国人享有一切政治和其他权利。我们有“少数族裔”,但是没有少数族裔问题。

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普通公民可以不受限制地批评政府的政策或是首席行政官的目标。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良知,而不是根据统治者的命令去投票。

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我们将歌声献给爱和罗曼司、夜半的忧伤、落日时的帆影,而不是献给政治事业的殉道者。我们的国歌中虽有尚武之词和国难当头的气氛,但是如果你想听风琴,曲目单会给你提供他的姐妹歌——《美利坚……我为你歌唱》。较为明快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要号召国人团结一致,我们唱《迪克西》或《艾奥瓦佬》;要说哪里的玉米长得高大,我们唱《落基山的春天》或《加利福尼亚,我来了》。

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从不搞防空演习,防毒面具几成文物。当死亡之鹰染黑天空之时,我们无须教我们的孩子跑向何处。

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我们现在和未来的问题只会出自内部,出自我们的错误。我们对邻国的和平誓言比统治者的承诺和书面条约还要响亮。我们向他们保证说,我们一定会将自己多于他国的资源用来发展有利于和平的产业。

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我们已经指明通向永久和平的路径。欧洲和亚洲都享受不到与这里所阐述的同等的自由、平等、和平之福;当我们接近或进入某个无论什么牌号的专制国家,这些福祉不是减少就是消失了。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植根于美国的政体中。我们只要将那些试图销毁这些原则的形形色色的外国主义拒于我国海岸之外,我们就能永远保留她们。如果你珍惜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物质上的和平和精神上的和平——那么,请用你们的一切力量来捍卫我国政府的理想。

注:①1938年,慕尼黑事件震惊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密布。俄勒冈州《波特兰俄勒冈人报》的主编罗纳德•卡尔弗特为唤起美国人民的危机意识,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社论。该社论一经发表,马上风靡全国。1939年,罗纳德•卡尔弗特因此文“在世界为战争风云笼罩之际,有力地唤起了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从容应对的理智”荣获普利策奖。

(选自展江主编《新闻与正义——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小题1:这篇社论共有11个段落,请问最后一段的位置可不可以变动?为什么?(4分)

小题2:这篇社论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试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5分)

小题3:即使在7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的国家形象也不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十全十美。请结合该社论的写作背景和新闻文体的特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8分)

主动是金

①有人说:沉默是金,因为祸从口出,许多麻烦和厄运往往因为自己的多嘴;而且沉默可以表示深沉,表示有力,表示有城府。有人说:慷慨是金,因为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要你能大方的给,必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有人说:坦诚是金……也许这些都不错,但我认为,主动才是真正的金,才是自己拥有的真金,才是别人无法抢夺的金。

②主动是金,首先是因为它是良好精神状态的源泉。人生与事业的成败,决定于人的精神状态,而良好的精神状态又是以主动性为基础和前提的。一个有主动性的人,必然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爱心,对事业充满热心,对他人充满诚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这样的人什么时候都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对本职工作则极富责任感。每天都能以饱满精神去迎接工作挑战,以最佳的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这样,你的内心同时也会变得越发有信心,别人也会越发认识到你的价值。

③主动是金,还在于它是一条激活人的内在潜力的魔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无所成就不是他们的内在潜质不具备,而是这种潜质没有得到很好挖掘。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两位教育研究工作者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向某小学提供了一份名单,说那是从一项测验中发现的学生天才。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从该校学生名单中抽取出来的。然而有趣的是,学年结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比其他学生高出许多。这种现象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人的潜能与其主动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人的内在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潜能就会得到最大发挥,甚至能使平常人做出超常的事情。 

④主动是金,更因为它是人与外部环境偶合的调适器。人生存、工作都是有环境的。环境是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绝对无所作为的,他可以积极主动地与环境进行“互动”与“适配”。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的主动性,他来到某个环境中就会迅速适应,并且会在自己的努力下使不够理想的环境有所改善。没有主动性的人,则很难与外部环境“接轨”,既适应不了环境,更改善不了环境,也不可能与环境的变化俱进,好的环境还有可能变坏。 

⑤所以,我呼吁:做一个有主动性的人吧!因为,在他们面前,天空总是蓝蓝的,空气总是新鲜的,人生布满了鲜花,事业充满着诱惑。他们,只有他们,才拥有金子般的生命。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5分)

答:                                                                            

小题2:文章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

答:                                                                            

小题3:第④第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4分)

答: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答:                                                                            

小题5:人生不能被动,生活需要主动。只有主动,才能不断的获得上进的机遇;只有主动,才能超越别人;只有主动,才能牢牢的把握胜券。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做就是“主动”?(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