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甲公司系20×5年初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甲公司对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假定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从20×8年起所得税税率改为25%。假设甲公司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均会产生暂时性差异,20×8年之前发生的暂时性差异预计在20×8年及以后期间转回。每年按净利润的10%和5%分别计提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
(1)甲公司20×5年12月购入生产设备,原价为6 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7年年末,甲公司对该项生产设备进行的减值测试表明,其可收回金额为4 000万元。20×8年年末,甲公司对该项生产设备进行的减值测试表明,其可收回金额仍为4000万元。20×8年度上述生产设备生产的A产品全部对外销售;A产品年初、年末的在产品成本均为零(假定上述生产设备只用于生产A产品),甲公司对该固定资产采用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年限等均与税法一致。
(2)甲公司于20×7年末对某项管理用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其可收回金额为1 60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4年,净残值为零。该固定资产的原价为4 800万元,已提折旧 2400万元,原预计使用年限8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零。但甲公司20×7年末仅计提了20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甲公司20×8年初发现该差错并予以更正。甲公司对该固定资产采用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年限等均与税法一致。
(3)甲公司20×5年1月购入一项专利权,实际成本为5 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与税法规定相同)。20×7年末,因市场上出现新的专利且新专利所生产的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从而使得甲公司按其购入的专利生产产品的销售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经减值测试表明其可收回金额为2100万元。20×8年甲公司经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用新专利生产的产品不稳定而部分客户仍然喜爱用甲公司生产的产品,原估计的该项专利的可收回金额有部分转回,于20×8年末测试可收回金额为2 600万元。
(4)20×8年末,存货总成本为7 000万元,其中,完工A产品为10 000台,总成本为 6 000万元,库存原材料总成本为1 000万元。
完工A产品每台单位成本为0.6万元,共10 000台,其中8 000台订有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20×8年末,该企业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确定的每台销售价格为0.75万元,其余 A产品每台销售价格为0.5万元;估计销售每台A产品将发生销售费用及税金为0.1万元。
由于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市场需求变化较大,甲公司计划自20×9年1月起生产性能更好的B产品,因此,甲公司拟将库存原材料全部出售。经过合理估计,该库存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总额为1 200万元,有关销售费用和税金总额为100万元。
(5)甲公司20×8年度实现利润总额12 000万元,其中国债利息收入为50万元;转回的坏账准备105万元,其中5万元已从20×7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110万元,按税法规定允许抵扣的金额为60万元。
除本题所列事项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固定资产提完减值后,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都不变;无形资产提完减值后,摊销年限、摊销方法都不变。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答案中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甲公司20×8年度库存A产品的账面价值为( )万元。

A.6 000

B.5 600

C.7 000

D.6 600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①有合同约定的库存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0.75×8 000-0.1×8 000=5 200(万元)有合同约定的库存A产品的成本=0.6×8 000=4 800(万元)有合同约定的库存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有合同约定的库存A产品的成本,未发生减值,其账面价值应为4 800万元。②没有合同约定的库存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0.5×2 000-0.1×2 000=800(万元)没有合同约定的库存A产品的成本=0.6×2000=1 200(万元)没有合同约定的库存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没有合同约定的库存A产品的成本,发生了减值,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 200-800=400(万元),其账面价值应为800万元。借:资产减值损失 4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400库存A产品年末账面价值=6 000-400=5 600(万元)或=4 800+800=5 600(万元)。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扣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