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下图是由北京奥运会期间发行的科技奥运题材的“中国四大发明”银质纪念章,凸显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方文明古国举行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这三样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是在航海、文学和战争三方面。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世界上任何人、任何教派和任何国家都比不上的。
——法兰西斯·培根
材料三: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1)材料二中的“这三样东西”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2)我国的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请你列举两个宋朝以前的科学技术成就。(2分)
(3)材料三中鲁迅揭示了怎样的社会问题?(2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什么?这给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3分)
(1)指南针 活字印刷术 火药(3分)
(2)造纸术、地动仪、圆周率等等(2分)
(3)中国古代的先进科学技术由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腐朽未能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4)科技能否发挥巨大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1分)启示:我国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创新并努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放性试题只要涉及科技、创新方面即可)(2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根据材料二中的这三样东西在航海、文学和战争三方面产生的影响信息集合所学知识,是指中国的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扩大了思想宣传,战胜欧洲封建神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火药传入欧洲后应用于军事,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古代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宋代以前许多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如造纸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祖冲之发明的圆周率等等(任写两个即可)。
(3)解读材料三,鲁迅指出了中西方在对待中国科技发明的不同,接合结合所学知识,社会环境(或社会制度)是造成科技不同命运 的主要原因,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腐朽不能推动科技为社会进步而服务。
(4)根据所学知识,科技能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社会环境(或社会制度),对欧盟的启示是学生只要能从施行科技兴国战略,重视科技发展,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教育等方面回答即可得分。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和思维能力,该题要求学生能力高,解答此题,学生一方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对历史知识具备较强的归纳能力和综合能力,同学们平时要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点用线串起来,形成网络知识结构才能轻松应对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