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甲公司系国有独资公司,经批准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甲公司对所得税一直采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33%,甲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按净利润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5%计提法定公益金,不计提任意盈余公积。
(1)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甲公司对2004年以前的会计资料进行复核,发现以下问题:
①甲公司2003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大型设备销售合同,合同规定甲公司向 J公司销售大型电子设备,销售价格为1000万元,成本为560万元。同时甲公司又与乙公司签订补充合同,约定甲公司在2003年1月1日将该设备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回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租期为6个月,每个月租金为6万元。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收到货款 1170万元,甲公司进行会计处理时,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相应成本,每个月租金已经按时支付。
②甲公司自行建造的办公楼已于2003年6月30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投入使用。甲公司未按规定在6月30日办理竣工决算及结转固定资产手续。2003年6月30日,该“在建工程”科目的账面余额为3000万元。2003年12月31日该“在建工程”科目账面余额为3285万元,其中包括建造该办公楼相关的专门借款在2003年7月至12月期间发生的利息75万元,应计入管理费用的支出210万元。该办公楼竣工决算的建造成本为3000万元。甲公司预计该办公楼使用年限为2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至2004年1月1日,甲公司尚未办理结转固定资产手续。
③2002年6月1日购入一台管理设备,支付价款600万元,并购入当日将其作为管理费用处理。按照甲公司的会计政策,该管理设备应作为固定资产确认入账,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直线法摊销。
④2002年7月1日按照合同约定企业实际支付的广告费1200万元,其相对应的有关广告服务将在未来3个年度内获得,则本年实际支付的广告费记入“预付账款”账户。按照双方合同或协议约定的各期接受广告服务的比例应分期计入损益,但未按期结转为费用,其中应确认为2003年营业费用的为600万元、应确认为2002年营业费用的为300万元。
⑤误将2002年12月发生的一笔销售原材料收入1500万元,记入2003年1月的其他业务收入;误将2003年12月发生的一笔销售原材料收入3000万元,记入2004年1月的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2002年的毛利率为20%,2003年的毛利率为25%。
(2)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1月1日,甲公司进行如下会计变更:
①将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由原来的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变更为账龄分析法。2004年以前甲公司一直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0.5%计提坏账准备。按照规定此项变更要求追溯,甲公司2003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账龄,以及2004年起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如下:

项 目 1年以内 1至2年 2至3年 3年以上
2003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 4500万元 750万元 450万元 300万元
2004年起坏账准备计提比例 10% 20% 40% 100%

②将A设备的折旧方法由年限平均法变更为年数总和法。A设备系公司2002年6月购入并投入使用,入账价值为49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450万元。该设备用于公司行政管理。
(3)2004年7月1日,鉴于更为先进的技术被采用,经董事会决议批准,决定将B设备的使用年限由10年缩短至6年,预计净残值为零,仍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B设备系2002年12月购入,并于当月投入公司管理部门使用,入账价值为15750万元;购入当时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750万元。
假定:
(1)甲公司上述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以及折旧方法均符合税法的规定。
(2)上述会计差错均具有重要性,按照税法规定,以前年度由于会计核算造成的差错均不能调整应交税金。
要求:
(1)对资料(1)中的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处理。
(2)对资料(2)中甲公司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的会计变更进行会计处理。
(3)根据资料(3)中的会计变更,计算B设备2004年应计提的折旧额。

答案

参考答案:(1)对资料(1)中的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处理。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 1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主营业务成本 560
递延收益 440
借:递延收益 4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管理费用 440

借:固定资产 300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财务费用 75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管理费用 210
贷:在建工程 3285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管理费用 75(3000÷20×6/12)
贷:累计折旧 75

借:固定资产 60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管理费用 120(600÷5)
贷:累计折旧 180(600÷5×1.5)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2年管理费用 540(600-600÷5×0.5)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2年营业费用 30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营业费用 600
贷:预付账款 9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其他业务收入 15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2年其他业务收入 15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2年其他业务支出 1200(1500×8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其他业务支出 1200
借:其他业务收入 3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其他业务收入 30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2003年其他业务支出 2250(3000×75%)
贷:其他业务支出 2250
上述业务所得税影响增加以前年度费用=(75+210+75) +(120-540) +(600+ 300) +(2250-3000) =90(万元)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90
借:盈余公积 13.5(90×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5
(2)对资料(2)中甲公司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的会计变更进行会计处理。
①坏账准备:
原会计政策计提坏账准备=(4500+750+450+300) ×0.5%=30(万元)
新会计政策计提坏账准备=4500 ×10%+750 × 20%+450 ×40%+300 ×100%=1080 (万元)
补提坏账准备=1080-30=1050(万元)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703.5(1050×67%)
递延税款 346.5(1050×33%)
贷:坏账准备 1050
借:盈余公积 105.53(703.5×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5.53
②折旧方法:
按原会计政策计算确定的折旧费用: (4950-450) ÷5×1.5=1350(万元)
按新会计政策计算确定的折旧费用:(4950-450) ×(5/15+4/15×1/2) =2100(万元)
补提折113=2100-1350=750(万元)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02.5(750×67%)
递延税款 247.5(750×33%)
贷:累计折旧 750
借:盈余公积 75.38(502.5×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75.38
(3)根据资料(3)中的会计变更,计算B设备2004年应计提的折旧额
2004年按照原估计计算的1~6月折旧额=(15750-750) ÷10×0.5=750(万元)
2004年6月30 13的账面价值=15750-(15750-750) ÷10×1.5=13500(万元)
2004年7~12月折旧额=13500/(6-1.5) ×0.5=1500(万元)
2004年应计提折旧额=750+1500=2250(万元)

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