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论述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答案:
教育事业是开发青少年一代智能资源的事业,开发智能,实现教育目标,主要是借助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来实现的。而教师是“科学知识传递者”,因此,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优劣,智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教师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各门学科基础知识
这是一种“加工”性知识,即教师用以对学生“加工”的材料。根据与所任学科教学任务的关系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可再分为两小类:
①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于任何职业,都存在着本专业知识的起码要求,否则,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师在本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应更高、更完整、更系统、更扎实。
②相关学科知识。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固定在本门学科专业知识范围内类似划地为牢的活动,而是充满创造性的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
a.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决不是单方面发展,更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的获得。
b.教师面对的是知识来源广泛、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他们总是带着种种问题在知识领域孜孜寻觅。这些问题常常超出某些专业范围,甚至超出目前人们能够理解的范围。
c.知识本身是相关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应该看到,在个体的知识接受可能性与客观知识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教师有尽可能广博的相关知识,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以教师的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为生长基点,尽可能地向外伸延、拓展。
(2)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这是一种“工具”性知识,是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的工具。
①心理学知识。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的目的就在于掌握与教育现象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具体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a.普通心理学知识。主要解决教师对人类一般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
b.发展心理学知识。主要帮助教师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轨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不同阶段教育之间的连续性。
c.教育心理学知识。主要用来提高教师教育活动的科学性。
d.社会心理学知识。帮助教师领会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真谛,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一旦为教师掌握,就会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整体效应。
②教育科学知识。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另外,也还有着发展教育科学的目的。综合而言,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a.教育哲学知识。着重解决教师对教育的一般认识,诸如教育的本质、价值以及一般的教育观。
b.教育社会学知识。帮助教师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诸因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认识教育内在活动中的社会因子的关系与作用。
c.普通教育学知识。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d.教育科学研究知识。主要包括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实验和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教育理论修养的目的。
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两个部分都是教师知识素质所必需的,缺少任何一个部分都是教师知识素质的重大缺陷,并最终必然影响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