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7岁,高中三年级学生。 求助者自述:我考高中时按照父母的意愿进了一所外语学校,但我当时想去美术学校。这两年来我对学习不是很刻苦,因为这不是我的选择,有时英语考试我也不好好答,我就在考卷上写"天才知道答案"。我的行为让老师和家长很生气。父母也给我请过家教,家教老师说我很聪明,现在上高三了,父母就在开学前半个月把我的游戏机、电脑都没收了,让我必须考上大学,这次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我听了这话很生气,这两年我把绘画都扔了还怎么考?绘画是要有灵感的,我觉得这两年的生活把我的灵感都弄没了。我现在担心考不上怎么办。我很后悔,自己当初一步走错,现在步步走错,觉得特别难受,心烦。我生他们的气,更生自己的气,情绪不高,苦恼。没兴趣学习,也打不起精神,没什么胃口,晚上睡不着,老是想这些事情,有时折腾到夜里三四点才睡,经常头昏脑胀,注意力总集中不起来,特别爱对人发脾气。父母跟我交流时我也不爱理他们,也不愿意出门见人,除上学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希望您能帮助我。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独生子,身材高大,性格较内向、柔弱,从小喜欢绘画,曾经在比赛中取得过名次。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中经济条件好,先感觉学习负担太重,自己无法承受,白天无精打采,晚上睡不着,体重下降了10多斤。 根据以上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怎样把握共情技术?
参考答案:
咨询师正确理解、使用共情,需在咨询中理解和掌握以下要点:
(1)咨询师视角需要转变,务必要从求助者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2)共情的基础不是有与求助者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而是要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
(3)表达共情不能一视同仁,而是因人、因事而异,视情而定。
(4)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该适度,才能恰到好处。
(5)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咨询师一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6)表达共情还应善于使用躯体语言,注重姿势、目光、声音、语调等表达。
(7)表达共情应考虑求助者性别、年龄、文化习俗等特征。
(8)咨询师应不断验证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