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设计一个一课时的教案。(15分)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内外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 * *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选自《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87年版)
参考答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文中实虚词、代词等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力以赴,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初步感知介之推的高风亮节。 教学重点难点 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教师范读课文,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盍:何不,为什么不。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显:显达。 志:记载。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 1.《古文观止》简介 《古文观止》是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有近八百首古文。《介之推不言禄》即选自这里。 2.问题剖析 (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为什么介之推不要赏赐?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3)介之推最终怎么样了? “遂隐而死。” (4)角色扮演。 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介之推及其母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的心理。 3.文章翻译 将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文章中重点字词的翻译,如“禄”“盍”“怼”等。 (四)课外延伸阅读 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后隐于沛泽之中。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没,葬箕山之巅,亦名许由山,在阳城之南十余里。尧因就其墓,号曰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世世奉祀,至今不绝也。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 (五)课后练习 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开展“寻找名人”活动,找出中外历史上跟介之推、许由、巢父类似的人物,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点评。以开放题的形式进行,教师可在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