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

       Hello, I am Linda. I have a big family. They are my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uncle, aunt, father,

mother, cousin and me. My uncle likes sports. He has a great sports collection. He has three volleyballs

and two soccer balls. My aunt like music. She has many CDs and tapes. My cousin like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nd eating fruit. He eats a lot every day. I like reading. I have many books. I love my family.

1. There are ____people in the family.

2. Linda's uncle has ____balls.

3. Linda's aunt has                          .

4.                 like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nd eating fruit.

5. Linda likes ____.

答案

1. eight/8    2. five/5    3. CDs and tapes    4. Linda's cousin     5. reading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中秋节的来历和演变

  “中秋”一词早已有之,《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实际,纵观华夏诸多传统佳节,或早或晚,多由节令演变而来,由纪而祭,由祭而庆。

  祭月之礼如何产生了中秋之俗?一般的说法是,祭月固定在秋分日,而秋分日未必有满月,有时甚至可能无月,祭月无月自然大煞风景,所以后来逐渐改到八月十五日祭月。这种说法不尽准确。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来,祭月重在礼敬夜明之神,敬如在,秋分日有月无月、月圆月缺并不重要,秋分是阴气向长的时刻,避开此时而追求圆月之祭,是对月神的不诚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秋分祭月和中秋节并非一回事。

  汉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礼地的习俗,月神崇拜古已有之。上古时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时代似乎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民间自然发展演变,一是上升为天子礼天的礼制组成部分。周礼是因俗制礼,天子礼月显然是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之上。由此,天子的礼月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仰合法性,礼月才能成为巩固统治 * * 的有效的政治仪式和文化制度。此时,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而统治阶层重在向月示敬,游赏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时,以“祭月+游赏”为标志的中秋节仍未在华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汉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礼仪和风俗的演变在诸多领域皆呈现礼退俗进的趋势。隋唐时代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于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选择。这就是夏历八月十五。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夏历八月十五成为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是由于那一天恰好“满月”造成的“巧合”。华夏先民需要一个满月日来行仲秋祭月和游赏,这一任务恰好落到了八月十五的月亮身上——谁让它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呢。

  中秋的月亮之所以格外圆、格外亮,是因为它“沾”了神圣的华夏祭月日——秋分的“光”。这一点,和“清明”节气沾了盛大的寒食节、上巳节的光而摇身变成“清明节”异曲同工。

  有论者认为,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昊天明月逐渐披上了人情的薄纱。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的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周影响了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从北宋末开始,中秋节有了更加不一般的内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的内涵变得完整,自此,中秋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确定,流传至今。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秋节”来历和演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指月令时间,早在《周礼》中就有相关记载,如:“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

B.和祭月之礼有关,在秋分日祭月,如果无月会大煞风景,便逐渐改为八月十五进行。

C.南北朝时还没有形成中秋节,隋唐时赏月之风和祭月之风逐渐合流,中秋节得以确立。

D.北宋末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中秋节加入“团圆”的内涵,从而确定了中秋节的地位。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各部分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段说明中秋节与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有联系,并解释了中秋节是如何形成的。

B.三、四两段从时代发展上说明祭月和游赏之风由分离逐渐合流的历史及愿因。

C.五、六两段解释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五的原因:此时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

D.第七段说明唐宋以来八月十五赏月吟诗、宴饮玩乐的风气以及中秋节的特殊内涵。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和秋分祭月并不是一回事,中秋成为节日的标志是“祭月+游赏”。

B.天子礼月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上,因此成为巩固 * * 的有效仪式和制度。

C.因为礼退俗进的趋势,使得民间逐渐兴起在夏历八月十五祭赏明月的风俗。

D.“清明节气”因与“寒食节”和“上巳节”接近,从而演变成“清明节”。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