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变的分子基础看,能否实现定向变异为什么通常从一个野生型基因变成突变型的频率总是显著地高于回复突变率,如何解释
参考答案:
解析:从突变的分子基础看,能实现定向变异。因为从细胞水平上理解,基因相当于染色体上的一点,称为基因座(locus)。从分子水平上看,一个位点还可以分成许多基本单位,称为位点(site)。一个位点一般指的是一个核苷酸对,有时其中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就可能产生一个突变。因此,突变就是基因内不同位点的改变。这种由突变子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称为真正的点突变。这比细胞水平上所指的点突变更为深入。一个基因内不同位点的改变可以形成许多等位基因,这些等位基因总称为复等位基因。所以说,复等位基因是基因内部不同碱基改变的结果。突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子结构的改变,如碱基替换和倒位;二是移码,如碱基的缺失和插入等。当然,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也属于分子结构的改变,但影响更大的是由于碱基数目的减少(缺失)或增加(插入),而使以后一系 * * 联体密码移码。移码的结果将引起该段肽链的改变,肽链的改变将引起蛋白质性质的改变,最终引起性状的变异,严重时会造成个体死亡。所以从突变的分子基础看,能实现定向变异。 如果从突变的效应背离或返回野生型这两种方向上来讲,可以分为正向突变和回复突变,正向突变是指改变了野生型性状的突变。突变体所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得到恢复,这种第二次突变就叫做回复突变。正向突变和回复突变发生的频率一般是不一样的,在多数情况下,正向突变率总是高于回复突变率。这是因为一个正常野生型的基因内部许多位点上的分子结构,都可能发生改变而导致基因突变;但是一个突变基因内部却只有那个被改变了的结构恢复原状,才能回复为正常野生型。 (王永飞 马三梅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