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答案

参考答案:答: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对教育也有制约作用,这种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分析如下:(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这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可以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其中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克服和消除那些不符合发展需要的因素,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成长。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欧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教育,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无法与学校教育相比。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来培养学生的活动,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明确教育的目的,掌握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儿童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工作者要适应这种顺序性。无论是品德培养,知识的传授,还是技能的训练,都要循序渐进,既不超越阶段,又不倒退,而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否则,必将欲速而不达,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分阶段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在持续不断的进程中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每一个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会出现某些典型、本质的特征,即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阶段性,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同时,教育者还应考虑各年龄阶段的衔接点和质变期,做好阶段质变期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过渡和衔接工作。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人的身心发展是持续不断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各年龄阶段出现的身心发展指标却不是均衡的,某一时期快些,某一时期慢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二是指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发展的不均衡性。也就是说,有的在较早年龄阶段达到成熟,而有的则在较晚年龄阶段才达到成熟的程度。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以及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大致是相同的。可变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会发生某些变化。教育要适应这一特点,既注意稳定性,掌握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不任意变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又考虑可变性,认识到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差异,解决好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充分利用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创造“最近发展区”,以加速学生的发展。⑤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年龄特征是指共性。而个别差异是同一年龄阶段中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指个性。个别差异有各种不同的表现:首先,在不同学生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其次,不同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不同。再次,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针对这些个别差异,教育者应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填空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