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材料1
在实在法,也就是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所以,自然法效力高于实在法。实在法必须反映和体现自然法的要求。 ——西塞罗
材料2
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其好坏是另外一回事,坏的法律仍然是法律,即使我们恰巧不喜欢它。——奥斯丁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法学流派的观点其基本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又体现了哪个法学流派的核心主张

答案

参考答案:(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该学派的核心主张是法律之上还有更高的评价标准,或为神意或为事物之本质或为道德,当实在法与这些更高的评价标准相背离时就当然的丧失了法律效力。
(2)材料二反映了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该学派主张法律的效力具有独立性,并不依赖于更高的标准,法律与道德没有必然联系,不存在法律因道德或其他标准的否定而丧失效力的问题。

解析: 西方法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 。
     In our country every school has a library. I'm    1     you have read many books.  You borrow them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and keen them for     2    . Maybe you    3     get books from your parents or
friend   4    , If you like reading and want     5   , you may often go to bookshops and buy some yourself.
     Have you    6     thought of how people make a book? Different people must check it several times 
   7     it comes out. After __8  _ finishes reading a book, the book passes through the hands of many
other people. Everyone in the factory, has to work very carefully because    9    must not be any mistake
in it.  Many people are busy _10 _ it. They print it on good paper and put the pieces together before it
goes to the bookshop.
     We all like reading.  Let's take good care of books.
( )1. A. sorry            
( )2. A. some time        
( )3. A. too              
( )4. A. for a present    
( )5. A. learning many more
( )6. A. just              
( )7. A. though            
( )8. A. someone          
( )9. A. that              
( )0. A. working on        
B. sure              
B. sometimes          
B. also              
B. as a present      
B. to learn many more
B. already            
B. since              
B. anyone            
B. this              
B. to work on        
C. thinking    
C. sometime    
C. either .    
C. for presents
C. learning more
C. ever        
C. before      
C. everyone    
C. it          
C. going on    
D. saying        
D. some times    
D. neither      
D. as presents  
D. to learn more
D. even          
D. after        
D. no one        
D. there        
D. to go on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受 害 者 心 态

湖北襄樊女企业家停捐事件中,受捐者的不感恩和捐助者的“索谢”,以及舆论对此喋喋不休的争议和交锋,暴露出当下中国社会一种病态,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范。多数人都怀有一种“受害者心态”: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都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带着一种“受害”情绪,当下舆论的对抗、偏激、苛刻、冲突大多源于此。

受害者心态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不少掌握着一定资源、相对强势的阶层也有这种心态。调查显示,多数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感觉自身是仇富舆论的受害者。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这应该是受害者心态普遍化的第一个原因。有人是因为处于真实的利益受损境地而有受害心态,比如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有人因为遭遇舆论敌视而感到受害,比如富人和医生群体。第二是社会存在着一种垄断着各种资源的权贵阶层,权力无坚不摧无孔不入,制度很多时候对他们形同虚设。社会存在着这种“通吃性”的超强势群体,没有人会有安全感,从民企业老总到高级白领,再风光的阶层也会感觉自己是弱者。最后源于制度的不规范。制度最大的功能在于能给人以稳定的利益预期,而我们当下的不少制度还不规范,透明性、法治化程度较低,公众难以有稳定的利益预期,不信任和猜疑之心自然横行。

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受益的社会才是健康和理性的社会,普遍的受益感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才能让人看问题时更有宽容之心,才能使人带着一种寻求共识的平和心态讨论问题。而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受损、受害的社会则完全相反。

首先,人与人之间会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不宽容,人人都是“受害者”,哪里还会有宽容和平和?自然会带着一种“他人即是地狱”的对抗心态去看待他人行为——在言语上,表现为网络空间愈演愈烈的话语暴力;在舆论上,表现为舆论空间争议性、交锋性话题越来越多,人人“得点小理便毫不饶人”。在这种刻薄的舆论喧哗中,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互相讨伐,不是想着寻求共识而是想着互相伤害,结果形成莫大的舆论内耗。人人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发动攻击,冲突越来越剧烈、侵害越来越理直气壮。

然后是舆论失去理性,很少有是非感,更多是一种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优势。宝马车撞人了,会首先被解读成为富不仁的富人炫富作恶;穷人即便做错了事,也会赢得同情,富裕成为一种舆论原罪——不少人不是以是非看问题,而是带着强烈的阶层对立色彩和“站队意识”:我们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我们要团结起来向那些“施害者”抗争。

受害者心态弥漫,也使人习惯性地拒绝反省自身的责任,总感觉自身很无辜,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承担责任和义务。在不少问题上多数人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施害者,但习惯了受害者心态后,公众常常会放弃对自身的反省,比如环境保护。许多问题缘于大多数平庸的人那些庸常的恶习——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可我们谈环境污染时,只倾向于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的责任。受害者心态使得责任与义务缺失,规范和秩序失衡,体谅和宽容也随之变得稀缺。

小题1:下列有关“受害者心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受害者心态”是人与人之 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范,人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和宽容心。

B.“受害者心态”是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带着的一种“受害”情绪。

C.“受害者心态”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它无处不在,存在于社会底层,也存在于相对强势的阶层,弥漫于网络空间和新闻舆论中。

D.“受害者心态”导致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互相讨伐,互相伤害,结果形成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的庸常恶习。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受害者心态”成因的一项是 (3分)

A.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使不同阶层的人都觉得自己“受害”。

B.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垄断着各种资源的超强势群体,使其他各阶层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弱者。

C.制度不规范,不透明,法治化程度较低,不能给公众以稳定的利益预期。

D.人们缺乏平常心,对人不宽容,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对施害者发动攻击,冲突越来越剧烈,侵害越来越理直气壮。小题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人感觉受益的社会才是健康和理性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看问题时更有宽容之心,才能让人有普遍的受益感。

B.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自然会带着一种对抗心态去看待他人行为,表现在言语上,争议性、交锋性话题越来越多,得理不饶人。

C.受害者心态弥漫会使人在一些问题上,习惯性地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施害者的角色,这会导致责任和义务的缺失。

D.受害者心态使舆论失去理性,失去了是非感,只是以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优势,向那些“施害者”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