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参考答案:
解析:(1)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发展人的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中倡导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要求整个教育从教育的目的、目标、结构、内容、方法到模式全方位地实现三个转变:①把单纯培养少数拔尖学生成才转变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②把单纯注重智育转变为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③把基础教育片面地为升学服务转变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马克思继承和发扬了欧文等人的先进思想,根据大工业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还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可以弥补分工所造成的缺陷,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劳动者。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①全面发展是一种社会改革理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两者有严格的区别。 人的全面发展及全面发展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主要是一种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及教育的理想描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忽视人的本质、脱离社会的发展,仅仅从抽象人性的角度讨论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带有许多空想色彩。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是一种社会改革的理论,而非系统的教育理论。它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上。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其本义上是指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多方面发展,个体和社会协调一致发展。实际上是指明人类在 * * 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类发展到更高阶段的要求。 素质教育则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它蕴涵着一定的实践导向,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并不是企图将每个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力图使每个人在其现有素质的基础上趋于完善。它不仅隐含了对教育目标的表达,也蕴涵了对教育内容、手段与途径的规定,它是培养社会各行业需要的人才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既是全面发展学说的延续,也是对其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入化。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带有太多的历史痕迹。我国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背离了这条方针和目的,导致教育出现许多弊端。如“应试教育”使教育成为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高低论优劣的教育。它仅仅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削弱了德育、体育、美育等,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并非只是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而是针对我国教育还存在着不适应状况及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倾向而采取的战略举措。它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审美,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可见,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是有一致性的,是对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入化、具体化。 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是取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转变教育观念,优化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改革教育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全社会必须重视起来,作长远打算,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使素质教育成为空谈;其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育的全过程,贯穿于各类教育和各个教育阶段,促进教育与生产力的紧密结合,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因材施教,要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民族基本素质的目的。 总之,只有把全面发展落实到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上来,把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