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关于儿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已提出多种理论予以解释:皮亚杰、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吉利根研究了道德判断和推理中的关怀和公正的问题;艾森伯格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异议,修改了道德发展阶段;费斯廷格则从认知的角度去探讨儿童道德发展问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阐述这些道德发展理论的要点。 |
参考答案:
解析:对于态度与品德形成的理论主要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以及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有一个有序列、合逻辑的模式。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根据他的理论和大量临床研究的事实,分析了儿童对游戏守则的理解及遵守过程,并通过一些两难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在这一阶段里,儿童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②权威阶段(6~8岁)。这一阶段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的。正因为这样,他们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③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且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④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界说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主张品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且具有固定顺序。儿童和青少年逐渐地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要达到任何阶段都需要通过前面几个阶段,而且后续阶段高于前面的阶段。由低级阶段进入高一级阶段,并不表现出文化价值知识方面的增长,而只是包含了道德判断早期形式的重组和转换。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的问题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认知。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再分为两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 阶段1: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 阶段2: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 ②习俗水平 阶段3:对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行为良好的动机是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阶段4: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 ③后习俗水平 阶段5: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 阶段6: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3)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 吉利根及其合作者经过一系列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①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②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 * * 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看待道德时,倾向于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 ③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修正,还为人们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艾森伯格教授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出异议,经过大量研究,艾森伯格总结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阶段4:移情推理。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 艾森伯格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的研究提示教育者:儿童面临的情境不同,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有可能存在差异。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注意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策略。 (5)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统一协调起来。若认知元素发生矛盾,便产生认知失调。不协调程度可以由不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与重要性的乘积与协调认知项目数量与重要性乘积的比值获得。当个体处于不协调的情况下,个体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消除不协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