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五  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 * * (1945.4)

请回答:

⑴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三的思想主张。(4分)

⑵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⑶材料四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具体内容。(4分)

⑷结合上述五则材料,简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4分)

答案

⑴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二:三民主义(4分)

⑵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理论,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4分)

⑶民主和科学;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分)

⑷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②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④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4分)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问根据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要用书面语来回答。第(2)问考查维新派的主张,根据材料特别是破折号后面《变法通议》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要求概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主要答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几个阶段特征。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至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供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中平二年卒于家。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①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②今老矣,无能为已

D.①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众俗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范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的一组是

①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②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③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

④议者以为待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

⑤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⑥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只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④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冉极有个性,尽管与河内人王奂的关系密切,但并不因为王奂做官而攀附他,等到王奂远行到异地为官,也只是在路边见上一面就离开了。

B.桓帝时,曾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但因母亲去世,范冉并没有去就任。后来有人提议让他担任侍御史的官职,他又一走了之。

C.范冉甘于清贫生活,家里住的很简陋,生活窘困,他却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因此乡人也以歌讥讽他。

D.范冉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着奢侈风气的混乱社会,活着不能匡世济时,死后也不肯和世人一样,因此临终之时,他吩咐儿子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3分)

(2)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3分)

(3)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