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学生形成习得无助感的过程及其进行相关的归因训练的步骤。
参考答案:
“习得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来的,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塞里格曼首先通过对狗的研究发现,当狗经历了某种无法控制的情形时,即无论怎样做,都躲避不了电击时,它们会把这种无助感迁移到另一个其实可以避免电击的情境中,也就是说它们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反应。
(1)学生形成习得无助感的过程以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为例,他们的习得无助感是这样形成的:
①偶然的一次或几次考试的成绩很不理想,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指责、父母的唠叨以及自责。
②学生努力地用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成绩,结果还是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伴随而来的还有父母和教师的责备,被认为是不聪明的、无能的。
③多次失败之后,他觉得自己的确无能,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他的精神支柱瓦解了,斗志也丧失了,甚至放弃了一切努力。教师也觉得他木讷迟钝,因此,到学年结束时,他的成绩在全班最差。
(2)归因训练要使学困生消除“习得无助”的心理,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①教师对学困生的学习要能正确归因教师应避免对学困生学习的成败做消极的归因,因为它会影响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缺乏努力,并对此表示不满,会使学困生感到内疚,这种内疚通常是一种激励力量。但是如果把失败归结于能力低,并对之表示同情,却常常使学困生感到自卑,这种自卑会导致其退缩,进而丧失学习的信心。这种同情可能是出自教师对学困生的真诚关怀,但是当学困生认识到同情的背后是教师认为学生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时,那么这种同情就有可能产生很大的危害。此外,当作业非常容易时,对学困生的成功进行表扬,面对失败不加批评,或者提供过多的帮助,也都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恶果。因为在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的同时,学困生也会对教师的行为做出归因。
②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学会正确归因教师要鼓励并帮助学困生建立一种正确的关于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让他们学会“自我贴金”的归因。让学困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努力后不成功只是暂时的现象,一两次失败,不等于以后永远失败。教师要引导学困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这样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其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