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王某于2008年3月4日从李某处借到人民币3000元。该债务的还款日期为2009年3月4日。到期后,李某只于2009年5月3日向王某讨过一回。201 1年7月5日李某向一个律师朋友说起这事儿。其律师朋友告诉他,该债务已经过了时效期间了,要不回来了,除非王某同意还款。李某很着急,其律师朋友遂建议他,要王某为该债务提供保证人,如果王某提供了,则该债务依然有效,李某就依此而行,果然,王某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提供了张某为保证人。又约定,债务延期2个月,于201 1年12月4日到期。但后来,张某知道了此事,就提出抗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为:( )

A.由于自然债务不能作为保证的对象,故张某的保证为无效
B.本案中,自然债务因张某的保证而继续为有效
C.保证有效,但保证人张某得主张债务人王某的债务已经过了时效期间的抗辩
D.被保证的债务成为自然债务后,若债务人抛弃了时效期间已经过了的抗辩,则保证人也不得主张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涉及债务人抛弃时效利益的法律后果问题。诉讼时效期间经过以后,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属于抛弃时效利益,导致诉讼时效重新起算。这里的同意履行义务包括委托第三人提供担保或者自身提供担保。本题中,王某在其债务诉讼时效期间经过以后,委托张某为其债务提供担保,属于债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故该债务的诉讼时效重新起算,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
根据《担保法》第20条规定,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债务人的抗辩权。债务人放弃对债务的抗辩权的,保证人仍有权抗辩。此条规定是指在债务存在保证人的情况下,为了维护保证人的合法权利,债务人擅自放弃其对债务的抗辩权的,不影响保证人的权利。本题中,王某的债务不存在保证人,故其放弃时效期间经过的抗辩不影响其他人的利益,而属于对自己利益的处分行为,应为有效。其通过委托他人提供担保的方式导致时效期间重新起算,张某若承担保证责任,则可向王某追偿,故该放弃时效利益不影响保证人的权利,张某无权主张其不为保证人时债务人享有的抗辩权,故C选项错误。在张某提供保证的情况下,若王某的债务再次经过了诉讼时效期间,且其放弃此抗辩,则张某作为保证人有权依据上述法条主张该抗辩,故D选项表述错误。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名画背后的微笑

 

你是不是认为蒙娜丽莎和她的微笑的曝光率已经够高了那就等着看2003年卢浮宫庆祝这个老姑娘的500岁生日吧,届时低劣的蒙娜丽莎纪念品将像雪崩一样淹没巴黎每个大街小巷

有人举出了一些统计数字,如明信片销售等,来量化《蒙娜丽莎》的显赫名声。不过真正去卢浮宫见过这幅画的人就不需要了。倘若你奋力拨开一重又一重举着相机的家伙,挤到前面,隔着几英寸厚的防弹玻璃,看到了那幅小画,那种感受绝对比任何统计数字都有说服力。

使《蒙娜丽莎》成为世界名画的原因有很多。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些事情,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使她越来越出名。达·芬奇当时画了几幅同类作品,主角都是神秘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而从现代艺术的眼光来看,《蒙娜丽莎》可能是其中最差的一幅。卢浮宫里有一位默默无闻的美人,叫《米兰法庭上的女人》,她的容貌绝对比脸似花栗鼠、没有眉毛的蒙娜丽莎讨人喜欢。

《蒙娜丽莎》在150年前才开始出名,而在此之前,779号只是卢浮宫众多藏品中的一幅,直至后来的两个关键性事件对她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大众对达·芬奇天才的疯狂崇拜。到了19世纪初,人们才正确地认识到,作为艺术家而言,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更具重要性,他们更高产,也更有影响力。达·芬奇涉猎广泛,但收获不多。他是一个梦想家,优柔寡断,浮躁多变。他的画总是从墙上掉下来,因为他从未清楚考虑过画框的材质。他的科学实验一无所终。凡此种种曾经为他带来负面评价。但随着这幅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产生,成功或是失败都退到了一边。在浪漫主义者的想像中,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失败,都被神化了。他的一幅作品中,画中人长着一脸非常引人注目的大胡子,看上去很像上帝,很多人都说,那其实是他自己。

使《蒙娜丽莎》成名的第二个原因是:蒙娜丽莎被奉为荡妇的象征。19世纪中期的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各种各样不得志的男性作家疯狂迷恋上幻想中的荡妇:她诱人堕落,但又如此难以抗拒。她就是现代的夏娃。蒙娜丽莎,这个来自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庭主妇,被19世纪男人的猥琐想像乔装改扮之后,成为了闻名世界的荡妇,永远微笑着,看着男人们堕落下去。

剩下的只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些趣事。1911年8月,《蒙娜丽莎》失窃,这个话题占据欧洲报纸的头条达数周之久。两年后当她在意大利重新出现时,又一次上了头条。蒙娜丽莎进入了我们的流行文化,从大众报纸,傻乎乎的明信片,到搞笑的卡通,无所不在,而且今后还将进入更多其他的媒体。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揭露所谓“名画”的真面目,嘲讽世人的荒唐可笑。

B.说明画作与人物原型的区别,提供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C.介绍《蒙娜丽莎》成名的真相,揭示一种社会现象。

D.叙述《蒙娜丽莎》成名的过程,反映一种文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