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四)(5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①柳宗元早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小题1:、“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分)

小题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答出愁苦之深即可得满分)

小题1:贬谪之恨,思乡之愁。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选择题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回答题。

小题1: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表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段颁奖辞突出肯定了莫言的创作

A.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

B.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

C.继承并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

D.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小题2:莫言获奖后表示:“作家最重要的是作品,不是奖项。能让他站稳脚跟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描写人的生活。”对莫言的话理解错误的是

A.文学创作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B.只有踏实勤恳才能写出好作品

C.中国独特的文化是其创作源泉

D.人的丰富情感是文学创作动力小题3:我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意味着我国的文学作品得到世界的欣赏与肯定。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说:“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中国和世界吗?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对“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中国和世界吗?”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B.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交流与传播

C.消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D.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小题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这表明

①民间艺术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源泉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人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