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有A、B、C、D、E 5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且都小于20.其中C、E是金属元素;A和E属同一族,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1.B和D也属同一族,它们原子最外层的p能级电子数是s能级电子数的两倍,C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等于D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的一半.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是(写化学式)______.

(2)写出C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______.

(3)用轨道表示式表示D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______.

(4)元素B与D的电负性的大小关系是______,C与E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关系是______.(填>、<、﹦)

答案

A、B、C、D、E 5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且都小于20,B和D也属同一族,它们原子最外层的p能级电子数是s能级电子数的两倍,故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2np4,故B为O元素,D为S元素,A和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1,处于第ⅠA族,E为金属,E的原子序数大于S元素,故A为H元素,E为K元素,C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等于D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的一半,故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原子序数介于O与S之间,故C为Al元素,则

(1)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是KAl(SO42?12H2O,故答案为:KAl(SO42?12H2O;

(2)C为Al原子,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1,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1

(3)D为S元素,原子价层电子排布为ns2np4,轨道表示式为

,故答案为:

(4)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降低,故电负性O>S,金属性越强,第一电离能越小,故第一电离能Al>K,故答案为:O>S;Al>K.

实验题

(1)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是吸热还是放热,仪器a的名称是           .若出现导管中红墨水液面左管降低右管升高,则试管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填序号).

A.NH4N03固体;

B.浓硫酸;

C.NaOH固体;

D.CaC03固体.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要从充分反应后的剩余固体中分离出氯化钾晶体,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有                  

(3)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得知,金属钠着火不能用C02灭火.他们想知道,Na与C02反应究寓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提出猜想】

Ⅰ.4Na+C022Na2O+C

Ⅱ.4Na+3C022Na2C03+C

III.2Na+2C02Na2O+2CO

溶液检验:PdCl2+CO+H20═Pd(黑色)↓+2HCl+C02

【实验操究】该小组成员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

【分析讨论】

①装置A用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备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使制备C02的反应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所选装置应是图3中的   

②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HCl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C的作用是                               

③经检查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装好药品使A中产生C02,必须待装置E中出现        现象时再点燃酒精灯,其目的是                              

【实验结论】

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D中的硬质玻璃管内残留白色固体,装置F中产生黑色沉淀,则猜想         是正确的.

综合题

(16分)2012年3月召开的“两会”,民生问题是代表委员关注的主线,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的福利救济,既有天灾人祸后非常时期的救济,也有平常时期的福利或救济.仅在平常时期的福利或救济中,就有丰富的内容,包括生老病死苦各种情况下的福利或救济。直接用于福利和救济的手段包括:赏赐或发放生活必需品,提供栖身之所,提供生产工具或资料,给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提供劳动力帮助耕作,提供待丁或保姆服务,减免赋税,减免徭役,售卖平价或低价粮食,发放药品和医疗指导书籍,提供免费医疗,提供丧葬费或服务,免除学费,提供旅行帮助,促合鳏寡成婚等等。从西周到明清,没有看到政府在全国性年度赋税计划中专列常规性用于救济的赋税项目,也没有真正的长期稳定的这类税种被执行,没有看到政府在这一目的上有真正的常规性开支预算。用于福利救济的钱物,要么来自临时动用皇室经费或国库一般库存,要么开列专项税收,要么特设官办产业或放贷或流通服务,要么挪用政府的专项收费,要么直接取自富民,要么接收使用无主财产。用今天的话说,多数是特收特支。          

——摘编自史永锋《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戍变法运动的精神领袖康有为和革命派的领袖人物孙中山也结合海外经历,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他认为救国必须从“扶贫救弱”开始,只有国民走出“穷弱”,国家才能变得强大起来。在《大同书》当中,他更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认为只有建立“公养”、“公教”、“公恤”的福利保障制度,人类才能真正地走向大同。而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中,集中阐释了“民生”的含义,构想了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福利保障社会的蓝图,在这一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代表了中国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强烈渴望和向往。

——摘编自田毅鹏《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

材料三: 胡 * * 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建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住房保障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等民生建设政策;决定3年内投资8500亿元改善医疗卫生,投资9000亿元改善住房条件;强调解决对困难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推行福利救济制度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康有为和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表明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发展到什么样的新阶段。(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