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患者女,62岁,1天前饱餐后出现左下腹阵发性疼痛,排暗红色稀血便,每日6~8次,量约50ml,无明显黏液,排便后腹痛稍有缓解。同时伴腹胀、食欲不振、恶心,无呕吐。查体:T37.5℃,P101次/分,血压146/9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软,左下腹压痛,轻度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肝区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6次/分。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史。

提示:血常规:Hb103g/L,WBC11.1×109/L,N86.4%,PLT153×109/L;大便培养阴性,生化Alb32.5g/L,K+3.34mmol/L,CRP97.6mg/L,余均正常;AFP、CEA、CA19-9、CA15-3正常。结肠镜见结肠脾曲至乙状结肠广泛充血水肿,局部糜烂溃疡,病变部位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对该患者的诊断是()。

A.肠易激综合征

B.结肠癌

C.缺血性结肠炎

D.电解质紊乱

E.肠结核

F.溃疡性结肠炎

G.克罗恩病

答案

参考答案:C, D

解析:

2.溃疡性结肠炎多为黏液脓血便,病变分布连续,绝大多数直肠受累。克罗恩病主要发生于回肠末端,病变部位部分黏膜呈卵石样隆起,有圆形、纵行线性或匐行性溃疡。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缺血性结肠炎可发生于结肠的任何部位,但结肠脾曲和乙状结肠最易受累,缺血性肠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其中老年患者既往有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基础病史,内镜下特点是病变肠管呈节段性分布,边缘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活检后出血少,纵行溃疡多沿肠系膜分布。

3.对于疑似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应立即禁食禁水,静脉营养支持,使肠道充分休息,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缺血性结肠炎易合并肠道细菌感染而加重病情,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菌血症,应用肛管排气可缓解结肠扩张。避免使用血管收缩药,可应用血管扩张药物,疗程3~7天,多数不超过2周。

4.缺血性结肠炎应及时给予改善全身及肠道血液循环的治疗,阻止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避免肠壁广泛出血、坏死、大面积溃疡形成及合并穿孔。患者腹痛加重,出现腹膜炎及肠麻痹,常合并血运性肠梗阻,提示结肠壁透壁性坏死,需手术治疗,术式多选择病变肠段切除加肠造瘘术。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