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
参考答案:
解析:(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的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实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命题出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真理的具体性理论;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思路剖析]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真理观上的唯物主义。真理又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这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性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和无意义的。关于石兽到哪里去了,庙僧、讲学先生、守河堤的老兵各有其说法。事实证明,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守河老兵的说法是具有真理性的认识,因为是对“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这一具体情况的认识,真理是具体的。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现象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和趋势。在辩证法看来,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就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即矛盾,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牲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对具体的联系,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守河老兵正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必背考点]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应试对策] 这是一道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多方面原理的综合性题目,加之所提供的材料新颖别致,使得对问题的回答具有相当的难度。分析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求系统掌握理论,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各种实际问题。按照回答分析题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训练,是取得良好考试成绩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