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27—31题。
金属历来都是通过采矿、冶金制取的,可是80年代初期,科学家发现在聚乙炔中加入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后,它的导电性能大大提高。因为这种塑料具有金属的一般特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人造金属”。近年来,它的发展极为神速,人们又先后研制成功了聚苯乙炔、聚苯硫醚和聚双炔类等。这种人造金属不仅具有金属光泽,还能导电传热,其用途十分引人瞩目。
“人造金属”最奇特的功能是它的导电性。与普通塑料不同的是,“人造金属”塑料具有一种独特的线型结构,许多同样的分子能奇妙地结合起来,并带有较多的“自由”电子。这就使原来的塑料改变了物理性能,能够导电。它的导电率比铜、银还要高。普通金属的导电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成为超导,但这种低温度很难得到。而人造金属却相反。随着温度升高,外围“自由”电子释放越来越多,因此导电性增大,在常温下呈现出超导电性能。实现超导,由低温变成常温,这是人造金属创造的一大奇迹,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用超导体制造的发电机,它的效率可以从30%提高到98%,超导电线将使远距离无损耗输电的设想成为可能,使火车悬浮在轨道上高速运行,将使控热核聚变反应成为现实,最终解决能源问题。
人造金属的另一突出贡献是,用它制成的新型电池代替笨重、硕大的铅蓄电池,可以使人们长期用蓄电池做动力汽车有了(①)的可能。人造金属电池可提供相当常规电池10倍的电力,不需要维修,充电次数可达1000次以上,使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4~5倍,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人造金属在外压和光的作用下,能产生电场效应,把它装在扩音器上,能将声音放大;把它放在红外摄像机上,在红外热能作用下,也能产生工作电流进行录像。此外,人造金属弹性大、易加工、重量轻、耐磨蚀性能好、强度高、成本低。

在文中的①里填一个最适当的词语( )。

A.希望

B.实现

C.成功

D.盼望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文中要填的是一个表示由未然状态向已然状态转变的词,“希望”、“盼望”都是一种心理活动,且搭配也不妥当,排除A、D。“成功”在语意衔接上不如“实现”合适。故本题答案选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一)

  绍兴的沈园,是南宋诗人陆游写《钗头风》的地方。当年著名的林园,其中一部分已经辟为“陆游纪念室”。

  (二)

  《钗头凤》的故事,是陆游生活中的悲剧。他在20岁时曾经和他的表妹唐琬(惠仙)结婚,伉俪甚笃。但不幸唐琬为陆母所不喜,二人被迫离析。

  十余年后,唐琬已改嫁赵家,陆游也已另娶王氏。一日,陆游往游沈园,无心之间与唐琬及其后夫赵士程相遇。陆既未忘前盟,唐亦心念旧欢。唐劝其后夫遣家童送陆酒肴以致意。陆不胜悲痛,因题《钗头凤》一词于壁。其词云: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词为唐琬所见,她作有和词,其中有“病魂常似秋千索”,“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等语。和词韵调不甚谐和,或许是好事者所托。但唐终抑郁成病,至于夭折。我想,她的早死,赵士程是不能没有责任的。

  四十年后,陆游已经75岁了,曾梦游沈园,更深沉地触动了他的隐痛。他又写了两首很哀婉的七绝,题目就叫“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钗头凤》故事的全部,是很动人的一幕悲剧。

  (三)

  10月27日我到了绍兴,留宿了两夜。凡是应该参观的地方,大都去过了。29日,我要离开绍兴了。清早,争取时间,去访问了沈园。

  在陆游生前已经是“非复旧池台”的沈园,今天更完全改变了面貌。我所看到的沈园是一片田圃。有一家旧了的平常院落,在左侧的门榻上挂着一个两尺多长的牌子,上面写着“陆游纪念室(沈园)”字样。

  大门是开着的,我进去看了,里面似乎住着好几家人。只在不大的正中的厅堂上陈列着有关陆游的文物。有陆游浮雕像的拓本,有陆游著作的木版印本,有当年的沈园图,有近年在平江水库工地上发现的陆游第四子陆子坦夫妇的圹记,等等。我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又连忙走出来了。

  向导同志告诉我:“在田圃中有一个葫芦形的小池和一个大的方池是当年沈园的故物。”

  我走到有些树木掩映着的葫芦池边去看了一下,一池都是苔藻。池边有些高低不平的土堆,据说是当年的假山。大方池也远远望了一下,水量看来是丰富的,周围是稻田。

  待我回转身时,一位中年妇人,看样子好像是中学教师,身材不高,手里拿着一本小书,向我走来。她把书递给我,说:“我就是沈家的后人,这本书送给你。”

  我接过书来看时,是齐治平著的《陆游》,中华书局出版。我连忙向她致谢。

  她又自我介绍说:“老母亲病了,我是从上海赶回来的。”

  “令堂的病不严重吧?”我问了她。

  “幸好,已经平复了。”

  正在这样说着,斜对面从菜园地里又走来一位青年,穿着军装。赠书者为我介绍:“这是我的儿子,他是从南京赶回来的。”

  我上前去和他握了手。想到同志们在招待处等我去吃早饭,吃了早饭便得赶快动身,因此我便匆匆忙忙地告了别。

  这是我访问沈园时出乎意外的一段插话。

  (四)

  这段插话似乎颇有诗意。但它横在我的心中,老是使我不安。我走得太匆忙了,忘记问清楚那母子二人的姓名和住址。

  我接受了别人的礼物,没有东西也没有办法来回答,就好像欠了一笔债的一样。

  《陆游》这个小册子,在我的旅行箱里放着,我偶尔取出翻阅。一想到《钗头凤》的故事便使我不能不联想到我所遭遇的那段插话。我依照《钗头凤》的调子,也酝酿了一首词来:宫墙柳,今乌有,沈园蜕变怀诗叟。秋风袅,晨光好,满畦蔬菜,一池萍藻。草,草,草。沈家后,人情厚,《陆游》一册蒙相授。来归宁,为亲病。病情何似?医疗有庆。幸,幸,幸。

  的确,“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景象是看不见了。但除“满畦蔬菜,一池萍藻”之外,我还看见了一些树木,特别是有两株新栽的杨柳。

  陆游和唐琬是和封建社会搏斗过的人。他们的一生是悲剧,但他们是胜利者。封建社会在今天已经被连根推翻了,而他们的优美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沈园变成了田圃,在今天看来,不是零落,而是蜕变。世界改造了,昨天的富室林园变成了今天的人民田圃。今天的“陆游纪念室”还只是细胞,明天的“陆游纪念室”会发展成为更美丽的池台--人民的池台。

  陆游有知,如果他今天再到沈园来,他决不会伤心落泪,而是会引吭高歌的。他会看到桥下的“惊鸿照影”——那唐琬的影子,真像飞鸿一样,永远在高空中飞翔。

1.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语句的含意。

 ①但除“满畦蔬菜,一池萍藻”之外,我还看见了一些树木,特别是有两株新栽的杨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天的“陆游纪念室”还只是细胞,明天的“陆游纪念室”会发展成为更美丽的池台——人民的池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沈园变成了田圃,在今天看来,不是零落,而是蜕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写《钗头凤》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写沈园的古今变化,通过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新时代人民改造世界的赞美之情。

B.这篇文章和一般的游记一样,对所记之处娓娓道来,重在记游。

C.“沈家后,人情厚”的插话是通过后人的善良来映衬陆游的高尚道德。

D.第四节写陆游他们是“胜利者”是因为他们的优美形象活在人们的心中。

E.文中引用了陆游的诗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文采,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