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一)某地发生了学生饮用豆奶中毒事件,当地政府采取“捂”的方式,且不允许家长到外地治疗,导致上百家长到北京求医,后在媒体介入下,发现了有上千学生中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请据此回答:

3.如果网络上出现你单位的负面报道,你作为单位的领导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处理和引导(8分)

答案

参考答案:作为单位的领导,一定要及时掌握网络媒体舆论信息,一旦发现负面舆情,要第一时间进行引导处置,最大限度地遏制负面炒作,把负面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是在思想上要变消极为积极。在网络舆情面前,沉默不语等于默认,谣言就会满天飞;如果以牙还牙,则会越吵越凶,成为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在回应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用好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平时尽可能多地网联权威媒体和论坛,建立密切的关系,形成部门机关能够掌控的“舆论场”,一旦需要就可以用正确的(正面)舆论引导;不躲不怕、正视问题、讲究方法,按照“反应灵敏、程序简便、流程快捷、反馈及时”的总体要求,对于网络舆情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时监控、报告、处置和责任追究负面舆情,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化解涉及政府机关形象的危机事件,维护声誉。 二是在策略上要变被动为主动。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民意的晴雨表,党政领导干部无视或轻视网络,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毁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处置网络舆情要站在提高政府机关肩负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提高行政能力的高度,把网络作为日益强势的新兴媒体来对待,主动占领网络媒体宣传阵地,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把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当作一种能力来锻炼,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适时主动组织一些话题、发出一些倡议,引导网络舆论。 三是在方法上要变删堵为引导。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双向交互。这就要求我们政府机关调整心态,与网民平等交流沟通,及时回复网民的疑问和诉求,对反映的问题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进行处理。在一些地方,网上舆情爆发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删帖和堵塞言论。网络传播点多面广,一删了之的做法显然行不通。舆情的处置重在引导,要引导网民理性地思维,冷静地对待网络舆情,争做文明网民,做到不偏激、不执勘,不跟风,不被别有所图的人所利用。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活着与生活

①有位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开始听起来并没有在意,后来仔细想想,还有道理,他说,人分两种:一种是活着的人,另一种是生活的人。

②活着的人,指的是什么恐怕仅仅就是指活着吧。有说有笑,有苦有悲,但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呼吸,有面孔,但没有人生的目标。我想朋友说的活着的人大概是这一类的人。而生活的人就比活着的人有质量,有深度了。这是生命层次的区别和不同,是精神世界的差别。

③这世界,活着的人不少,生活的人不少。由此我想到贫穷和富有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贫穷的人都可以划归到活着的人一类里去是不是富有的人也都可以划归到生活的人一类里去恐怕不是,不是。

④李白很穷,浪迹天涯。据说,喝顿酒一般都是朋友买单。杜甫也不富裕,病死在孤舟上。贝多芬是一个比较穷的老外,还有梵·高。他们的伟大作品流传下来,让我们记下这些伟大的名字,记住他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他们是生活的人,这样就不会有人反对。白居易生活条件不错,苏东坡也算得上小康。毕加索早就加入了万元户的行列,成了富翁。还有歌德是个贵族,他们同样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记下他们的伟大的名字。他们是生活的人,这样也就不会有人反对。由此看来,不论是活着的人,还是生活的人,与贫富无关。贫富大都是指生存条件,谁都想富一点,有条件就享受一下也是对的。而活着与生活是由精神上的东西来区分的,与人生态度有关,与精神追求有关,与抱负有关。

⑤我不知道我的朋友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是否有人提出过这种区分的说法,我觉得有些道理的是,这涉及了生活的质量,或者说,这涉及了怎么个活法儿。

⑥我们今天能够随口说出一大串响亮的名字,包括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名字,包括中国的、外国的名字,其实我们没有见过这些人,但是我们又相对了解这些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影响了我们,使我们知道他们确确实实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我这里是说生活过,而与他们同时代还有更多的人,我们却无从知道。这不是我们的过错,而是称得上生活过的人不多。

⑦现在该轮到我们了。我们中间还能有李白杜甫吗不知道。还能有白居易苏东坡吗不知道。假如没有,也不要紧,有几个岳飞,有几个戚继光也是不错的。为了能够证明我们生活过,或者曾经生活过,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情,但不能丧失信心和放弃追求也许我们中间有很多人在想,在做……

第④段中,作者从李白列举到歌德,这是为了论证什么?()

A.活着与生活是由物质上的贫富来区分的

B.活着与生活是由精神上的东西来区分的

C.活着与生活是既由精神又由物质上的东西来区分的

D.活着与生活是既不是由精神又不是由物质上的东西来区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