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三)阅读格罗津斯卡的微型小说《文艺评论家和部长》,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您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赏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

“这衣领真别扭。”

评论家的观点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变化这说明评论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参考答案:

他看到部长摇头,以为部长不同意自己的意见,于是马上改变了观点。部长每摇一次头,他就改变一种观点。 见风使舵,善于揣摩上司心理的人物

材料题

       材料一 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美国代表团代理团长史密斯曾微笑着对周恩来说:“能够在这里与你认识,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说罢,突然抓住周恩来的胳膊摇晃了几下,笑眯眯地走开了。原来,朝鲜战争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严令美国代表团,不准任何人与中国代表握手。

       材料二 1972年2月,蔓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在北京机场徐徐降落,当尼克松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个台阶的时候,就向前来欢迎的周恩来伸出了手。他们紧紧握手,足有1分钟。

       材料三 《中美建交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请回答:

(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怎样?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2)由材料二可看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想一想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再到中美建交,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是怎样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