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司2007年及以前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按国家2007年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从2008年起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对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甲公司2007年年末结账时,需要对下列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1)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存货的账面成本为4960万元,其具体情况如下:
①A产品3000件,每件成本为1万元,账面成本总额为3000万元,其中2000件已与乙公司签订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销售价格为每件1.2万元,其余A产品未签订销售合同。A产品2007年12月31日的市场价格为每件1.1万元,预计销售每件A产品将发生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0.15万元。
②B配件2800套,每套成本为0.7万元,账面成本总额为1960万元。B配件是专门为组装A产品而购进的。2800套B配件可以组装成2800件A产品。B配件2007年12月31目的市场价格为每套0.6万元。将B配件组装成A产品,预计每件还需发生成本0.3万元。2007年1月1日,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45万元(均为对A产品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2007年对外销售A产品转销存货跌价准备30万元。
(2)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的有关情况如下:
①X设备系2004年10月20日购入,账面原价为6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007年1月1日该设备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为68万元,累计折旧为260万元。
2007年12月31日该设备的市场价格为120万元;预计该设备未来使用及处置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为132万元。
②Y设备的账面原价为1600万元,系2003年12月18日购入,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007年12月31日,该设备已计提折旧640万元,此前该设备未计提减值准备。
2007年12月31日该设备的市场价格为870万元;预计该设备未来使用及处置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为900万元。
(3)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的有关情况如下:
①2007年1月开始研发的一项专利技术,发生研发支出5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100万元,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化支出4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发生的支出为360万元。假定税法规定该企业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部分按50%加计扣除;资本化部分按150%摊销。该企业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2007年10月20日达到预定用途。甲公司对该专利技术采用直线法、按10年摊销,无残值。2007年12月31日,该专利权的可收回金额为400万元。
②甲公司2006年1月1日取得的某项无形资产,取得成本为300万元,公司根据各方面情况判断,无法合理预计其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将其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甲公司在计税时,对该项无形资产按照10年的期限摊销,有关金额允许税前扣除。
经减值测试,2006年12月31日其可收回金额为280万元,2007年12月31日其可收回金额为270万元。
(4)2007年1 2月5日购入的某公司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为2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其公允价值为210万元。
(5)2007年10月10日取得的一项债券投资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至2007年12月31日,其摊余成本为500万元,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470万元。
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1)甲公司2007年的利润总额为5000万元。甲公司未来3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抵扣暂时性差异。
(2)假设税法规定,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均不得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未来发生实质性损害时允许扣除。
(3)假设甲公司对固定资产采用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均与税法规定一致。
(4)甲公司固定资产减值测试后,其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保持不变。
(5)假定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均于年末确认。
(6)不存在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要求:
计算上述交易或事项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借方或贷方金额,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参考答案: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事项(1)
2007年1月1日,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45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为45万元;2007年12月31日存货跌价准备贷方余额=50+140=190(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为190万元。
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190×25%-45×33%=32.65(万元)(借方)
应确认的纳税调整增加额=190-45=145(万元)。
事项(2)
①X设备
2007年1月1日账面价值=600-68-260=272(万元)
计税基础=600-600÷5×2/12-600÷5×2=34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340-272=68(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68×33%=22.44(万元)
2007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132(万元)
计税基础=600-600÷5×2/12-600÷5×3=22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220-132=88(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88×25%=22(万元)
2007年发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88-68=2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22.44-22=0.44(万元)(贷方)
②Y设备
2007年1月1日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无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余额;
2007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900(万元)
计税基础=1600-1600÷10×4=96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960-900=6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60×25%=15(万元)
2007年发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0-0=6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15-0=15(万元)(借方)
上述固定资产2007年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15-0.44=14.56(万元)(借方)
2007年应确认的纳税调整增加额=20+60=80(万元)
事项(3)
①2007年12月31日该专利技术的账面净值=360-360÷10×3/12=351(万元)
可收回金额为400万元,不能计提减值准备,其账面价值为351万元;
计税基础=360×150%-360×150%÷10×3/12=526.5(万元)
由于该无形资产并非企业合并产生,确认时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因此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40×50%+360÷10×3/12×50%=74.5(万元)
②2006年12月31日,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300-20=280(万元)
计税基础=300-300÷10=270(万元)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280-270)×33%=3.3(万元)
2007年12月31日,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280-10=270(万元)
计税基础=300-300÷10×2=240(万元)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270-240)×25%=7.5(万元)
2007年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7.5-3.3=4.2(万元)(贷方)
2007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300÷10-(280-270)=20(万元)
上述无形资产2007年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4.2(万元)
2007年应确认的纳税调整减少额=74.5+20=94.5(万元)
事项(4)
2007年12月31日,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10万元,计税基础为200万元,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10-200)×25%=2.5(万元)
此项2007年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事项(5)
2007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0×25%=7.5(万元)
2007年应确认的纳税调整增加额=30万元
2007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32.65+14.56+7.5=54.71(万元)(借方)
2007年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4.2+2.5=6.7(万元)(贷方)
2007年应交所得税=(5000+145+80-94.5+30)×33%=1702.965(万元)
2007年所得税费用=1702.965-54.71+(6.7-2.5)=1652.45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652.455
递延所得税资 54.71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702.965
递延所得税负债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