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如图所示,用F ="20" N的水平推力推着重为40 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若推力F对物体做了 40 J的功,则在这一过程中

A.重力做的功一定为40J

B.物体一定受到20 N的摩擦力

C.物体一定运动了2 m

D.物体一定运动了4m

答案

答案:C

题目分析:不做功有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与运动方向垂直。此题中,重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所以重力不做功,A错;题目中没有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不能认定摩擦力与拉力平衡,二者大小不一定相等,所以B错;根据公式,C对、D错。

综合题

(25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1982——2005年南京户(家庭)规模的构成(%)

材料四: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2分)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5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4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