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主讲航员王亚平在另两位航天员的帮助下,做了太空称重、神奇单摆、旋转陀螺、摩幻水球等试验。在授课过程中,王亚平与地面上的中学生进行了互动,并回答了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在距地面300多千米处的太空上,航天员为同学们送来了寄语——

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

张晓光说:“深遂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

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14分)

针对上述材料,九(1)班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请你参与进来。

(1)请你确定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2分)

(2)太空授课的成功进行利益于我国实施了什么战略?实施这一战略防御关键是什么?(4分)

(3)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是什么?弘扬了什么精神?(4分)

(4)你打算为实现“中国梦”做些什么?(4分)

答案

(1)(2分)①激发广大学生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和梦想。②树立科技意识。③珍惜受教育义务。④增强民族自豪感。

(2)(4分)①科教兴国的战略和人才强国的战略。②关键: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3)(4分)①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

(4)(4分)①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创新能力。③遵纪守法,增强社会责任感。④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关注经济的发展等。

题目分析:(1)通过题文中聂海胜(刻苦学习)、张晓光(探索无止境)、王亚平(飞天梦、科学梦)三人的讲话,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要激发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和梦想。树立科技意识,珍惜受教育义务,增强民族自豪感等。

(2)太空授课是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落实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结果。根据教材知识,实施科教兴国,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3)根据教材知识,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题文中正确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就的取得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的成果,所以说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

(4)实现“中国梦”,我们青少年也应该积极做贡献。首先从学习上要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创新能力。从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关注经济的发展等,养成亲社会行为。

(2)理解科技兴国战略的内容。

(3)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性。

(4)积极为国家做贡献的做法。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听,剧院的钟声铃声

郭启宏

①远远望去,一座庞大的建筑,没有围墙,没有石狮子,只横陈着一方巨石,若披襟,如袒腹,在高楼林立的大都会,在繁盛的闹市区,肯定是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这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②当我迎台阶拾级而上,置身于熟悉的大厅,总会油然而生更在亲切之上的神圣感。我无数次来到这里,却总如同初瞻乍见,无数次怀着赤子之心诚惶诚恐仰望,无数次检身自省唯恐愧对。我的作品在这里上演,我在这里看到更多的演出。仔细一想,除了这里,我很少到其他场所看话剧。是习惯?是偏爱?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沉迷于艺术,我讨厌商业炒作。

③悠悠然,钟声传来。一记,沉寂了交头接耳;两记,肇始了端坐敛神;三记,进入了屏声静息,整个剧场寂寂然,听得见银针落地声。呀,这是戏剧的期待!随着戏剧的流程,便有了戏剧的发现,又有了期待与发现的更迭,更有了危机、冲突、必需场面、高潮、突转……钟声把我们带入戏剧的世界,一个没有俗世纷扰的艺术的世界,一个彰显人性瑰丽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唤醒了我,戏剧结束了,却又让我继续着戏剧的美好,我的灵魂似乎也净化了。观众的掌声交汇着崇高心灵的混响,当此际,黄金陡然失色,权势变得卑微,能感知的是精神的大境界。

④钟声悠悠,回响在这里,好奇怪,又回响在千里之外。不久前,上海大剧院演出北京人艺的五部话剧。幕启之际,忽然响起悠扬而熟悉的钟声,一记,两记,三记……原来聪明机变的上海人,把首都剧场的钟声引到上海大剧院。他们说,人艺的钟声有一种魔力,叫演员进入角色,叫观众进入戏剧。因为第一场演出剧目是《知己》,作为编剧我有幸临其境,闻其声,如故人语暖,如亲眷情长,一时间充盈着温馨的氛围,感动得几欲落泪。我又想起正在后台候场的艺术家,想起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情怀,他们的精神。此刻,他们同样谛听着熟悉的钟声,他们一定和我一样,心中升腾起神圣的艺术感悟。

⑤到过首都剧场的人,对钟声的体验大致与我相似。然而君知否?还有一种声音,非观众所能尽知,那就是铃声,清脆而急促,是人艺排演场的铃声。

⑥据老一辈人艺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故宫处理一批库存,人艺人挑了几样东西,有舞台的幕布,有练功房的镜子,还有一只按铃,按铃派作何用?置诸排演场,为导演所专用,是焦菊隐等“四大导演”的手中物。遥想当年,按铃一声脆响,排演场肃穆起来,没有窃窃私语声,没有嘎嘎皮鞋响,当然也没有手机、iPad游戏声!“戏比天大”四个字不是挂在墙上,而是刻在演职人员心里。戏剧走出作家平面的文本,渐渐演绎成演员立体的形象,直至回荡在观众的脑海里,何等奇妙而美好!

⑦为了若斯奇妙,我喜欢坐在导演身旁,默默注视着,思考着。我对导演说,我愿作个哑兵,不插一句话。我无意“偷艺”,只是希望在从平面到立体的演绎中获取舞台感,这将有益于编剧的感悟。于是,在导演的铃声里,我得到了艺术的“特权”,我与导演、演员共呼吸、同梦想,极尽悲与欢的洗礼、形与神的张扬。这只按铃已经脱俗,而成神圣的具象,使我们面对艺术,有如剑悬头上,教我们兢兢业业,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松弛、懈怠和亵渎;也可以比作西西弗斯之石,是命运施加的惩罚,也是对命运的反抗,无法登顶的艺术如同推石上山败绩的叠加,而戏剧人荒谬的幸福感恰恰产生于负重推举之际虚幻的雄豪,所谓“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

⑧事实上,当年的按铃早已消失在“ * * ”的烟尘里,现在的按铃是件“复制品”。无妨,月之恒兮日之升,忽忽过了三十多年,复制品也成了文物!世上多少物事,大凡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便腐朽也能化为神奇。我曾经好奇地审视着这只按铃,虽曰替代,却无刻舟寻剑的憨傻,倒有薪尽火传的真诚。铃声一响、再响、三响,排演、休歇、排演,大大方方,从从容容。戏剧从排演厅转入大剧场,铃声让位给钟声,否,铃声升华为钟声。

⑨人艺的排演场,铃声清脆而急促;人艺的剧场,钟声有三记,悠扬,绵长,沉宏而飘逸……

小题1:谈谈你对文中“戏剧走出作家平面的文本,渐渐演绎成演员立体的形象,直至回荡在观众的脑海里,何等奇妙而美好!”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小题2:作者说“置身于熟悉的大厅,总会油然而生更在亲切之上的神圣感”。请简析这种“神圣感”在第三自然段是如何展现出来的。(5分)

答:                                                                     

小题3:纵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说“铃声升华为钟声”?(6分)

答:                                                                     

小题4:俗话说“人生如戏”,“钟声”和“铃声”有何人生比喻意义?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