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5岁。因间断腹痛、便血半月余入院。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以左下腹为甚。疼痛较剧烈,有恶心感,出冷汗,无呕吐、呕血、发热,持续约10分钟,伴便意,便后疼痛缓解,粪便为稀糊便,带有黏液及暗红色血液。继往高血压史8年,血压控制情况不详。
提示:辅助检查结果回报,血常规:WBC15.5×109/L,Hb116g/L。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5-3.、CA19-9)、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示轻度脂肪肝。胸片、立位腹平片无明显异常。PPD(-)。凝血象正常。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黏度增高,血细胞比容35.6%。结肠镜:降结肠、乙状结肠连续性充血性改变。目前考虑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溃疡性结肠炎
B.克罗恩病
C.大肠癌
D.细菌性痢疾
E.肠易激综合征
F.缺血性肠炎
参考答案:F
解析:
1.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菌痢及缺血性肠炎均可表现为黏液血便,胃癌一般以黑便为主,鲜有黏液血便,肠易激综合征无血便。
2.部分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有排便,故腹部X线平片可以帮助了解肠道有无梗阻,腹部增强CT及血管成像(CTA)可以帮助了解肠道血供情况,胃镜可以帮助了解有无上消化道肿瘤及溃疡,肠镜可帮助了解是否存在肠道病变如肿瘤、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排除肠道肿瘤性疾病,而ERCP主要用于胆胰系统疾病的诊断,不适用于黏液血便的检查。
3.根据患者为中年女性,有高血压史,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黏度增高以及肠镜下表现,患者诊断缺血性肠炎可能性最大。而肠易激综合征为功能性疾病,不会出现黏液血便。
4.缺血性肠炎在治疗上以抗凝、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为主,而激素及美沙拉秦类药物主要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不适用于缺血性肠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