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5分) 甲、乙、丙三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已知甲是常见的气体单质,乙、丙都只含两种元素,且组成元素相同。

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的名称是_ __,丙的化学式       ,甲的一种用途是    。   

②写出“丙→甲” 反应表达式         _,从微观角度看,该反应中没有改变的微粒是__     (填符号)。

答案

①氧气, H2O  , 供给呼吸 或 支持燃烧 。

②2H2O2H2↑+ O2↑,  H 、O

题目分析:由图示可知:乙是过氧化氢,丙是水,甲是氧气。

① 甲的名称是氧气,丙的化学式:H2O,甲的一种用途是供给呼吸 或 支持燃烧。

②  “丙→甲” 反应表达式为2H2O2H2↑+ O2↑ ,从微观角度看,该反应中没有改变的微粒是H 、O。

点评:推断物质的关键是根据物质的变化关系来推测,这个过程中要能够合理的联想;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两个原则,注意化学式要正确,不要忘记反应条件、气体或者沉淀符号。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选择题
选择题

椰子树像什么?

胡世宗

椰子树像什么?           椰子树像什么?

像芭蕉?像棕榈?         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芭蕉没有它高,           椰子树就是椰子树,

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椰子树像什么?

——理性思索的起点,由疑而思,由思才有所得。

B.由“像芭蕉?像棕榈?”到“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不是简单否定,而是由形到神,由外在形态到思想内容的思维过程

C.芭蕉没有它高,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椰树同芭蕉、棕榈外部形态的比较,后面说理的前提。

D.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全诗的核心,哲理之所在,揭示了诗歌主题。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象征这首诗歌的特点,两节均以设问开头,而设问实际是在思索的基础上发出的。此时,椰子树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

B.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虽然没有塑造艺术形象,然而却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C.诗歌由提出椰子树“像”什么,到确认它就“是”自己,由迷惑到清晰,由疑问到肯定,既贴切自然,又合乎逻辑。

D.诗歌由日常见到的事物设疑,展开联想和想象,最终揭示出文艺创作的真谛:艺术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