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归纳材料1中提到的威胁小农经济稳定的诸多因素(3分)

材料2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活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

(2)根据材料2,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3分)

材料3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3)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2分)

材料4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4) 材料4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2分)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分)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答案

(1)赋税过重、徭役频繁、疾病困扰、人情往来、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等。(任答三项即可得3分)

(2)满足温饱状态、出卖土地、出租土地、放高利贷。(3分)

(3)人民公社。(2分)“左倾”错误。(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总路线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分)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2分)

第(1)第(2)问注意归纳材料信息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判断是人民公社问题就迎刃而解。第(4)问难度不高,但答案要注意概括。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