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A~G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C组成元素相同,E是红色单质。下图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B物质在该反应中起________作用;

(2)反应②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反应。

答案

(1)2H2O22H2O+O2↑ 催化   (2)红色固体变黑 (3)复分解

题目分析:据题干叙述,E是红色单质则E是铜,F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G,则G是硫酸铜,F是氧化铜,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故D是氧气,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且A能生成氧气和C,故A是过氧化氢,C是水,B是二氧化锰.E是红色单质则E是铜,F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G,则G是硫酸铜,F是氧化铜,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故D是氧气,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且A能生成氧气和C,故A是过氧化氢,C是水,B是二氧化锰,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填:2H2O22H2O+O2↑,催化;

(2)铜是红色固体,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铜是黑色固体,会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的现象,故填:红色固体变黑;

(3)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

点评: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根据框图结合物质的性质,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1880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讹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称:“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所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建设。

材料四 据袁昶估计,庚子(1901年)前后,仅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材料五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它们所有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微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铁路的奥秘时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把铁路修筑权抓在手里。”——上述材料均摘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五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兴建铁路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谈谈你对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