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探究题

分析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共4分)

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再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⑴一段时间后       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⑵发生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⑶若大气中,该气体的浓度过度增加,会引起   (    )

A.温室效应

B.酸雨

C.臭氧层破坏

D.大气污染

答案

(4分)  ⑴乙      二氧化碳    ⑵肺      ⑶A

分析:此题是一道实验分析题.通过实验来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进行比较,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本实验中利用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这个特性来验证二氧化碳.解答此题的难点是,正确地理解甲、乙两装置的进气与出气设计.

解答:解:(1)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气体从甲瓶吸入因此甲装置就为吸气口.再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呼出气体进入乙瓶,因此瓶是吹气用的.吸入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较少,没有使甲瓶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但进入人体后,在肺部毛细血管发生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氧气根据气体的扩散作用原理,扩散到毛细血管的血液中,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呼出体外,所以人呼出的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较多,故乙瓶的石灰水会变混浊.

(2)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3)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的浓度过度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故答案为:

(1)乙;二氧化碳;

(2)肺;

(3)A.

点评:此题是一道实验操作题,如何进行实验,需要做题者认真思考后才能知道.所以做此题的突破口,首先从如何操作该实验装置入手

单项选择题
填空题

某实验小组设计用50 mL 1.0 mol/L盐酸跟50 mL 1.1 mol/L 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在大烧杯底部垫碎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用稍过量的NaOH的原因教材中说是为保证盐酸完全被中和。试问:盐酸在反应中若因为有放热现象,而造成少量盐酸在反应中挥发,则测得的中和热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存在用水洗涤温度计上的盐酸的步骤,若无此操作步骤,则测得的中和热会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若用等浓度的醋酸与NaOH溶液反应,则测得的中和热会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小组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取溶液各50 mL,并记录下原始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温差(t2-t1)/℃
盐酸NaOH溶液平均值
125.124.925.031.66.6
225.125.125.131.86.7
325.125.125.131.96.8
 

已知盐酸、NaOH溶液密度近似为1.00g/cm3,中和后混合液的比热容c=4.18×10-3kJ/(g·℃),则该反应的中和热为ΔH=______    __。根据计算结果,写出该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