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推断题

下列A~G七种物质由氢、碳、氧、钠、硫、钙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

(1)A、B、C都是氧化物。A与B反应的产物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B与C化合后的产物D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B的化学式是      

(2)E是一种常见的液体燃料,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E可以作为汽车燃料。E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A和B,则E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F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F与G反应的生成物中有A, 则F的俗称是      ,F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D可中和某些工厂污水中含有的G,D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D与F固体混合物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写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所有可能组成:      (填化学式)。

答案

(1)H2O   (2)C2H5OH + 3O2 2CO2 + 3H2O(其他合理答案可得分)

(3)纯碱    Na2CO3 + H2SO4 ="==" Na2SO4 + CO2↑+ H2O

(4) 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CaSO4是否标记“↓”均可)

(5)NaOH、Na2CO3或NaOH、Ca(OH)2或NaOH(2分,少写1个得1分,多写、错写不得分)

题目分析:(1)根据题意,“A与B反应的产物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它们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B与C化合后的产物D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它们反应生成了碱性物质;根据所学知识,再结合“A、B、C都是氧化物”,“A~G七种物质由氢、碳、氧、钠、硫、钙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可知B是H2O,则A是CO2或SO2等,因为A与B反应能生成相应的酸;C是氧化钠或氧化钙等,同样因为B与C化合后生成相应的碱,符合相应的反应现象。

(2)根据“E是一种常见的液体燃料,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E可以作为汽车燃料”,可知E是乙醇,乙醇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 + 3O2 2CO2 + 3H2O,则A为CO2

(3)根据“F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可知F是碳酸钠,又“F与G反应的生成物中有A(CO2)”,可知G为某稀酸(如稀硫酸),故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H2SO4 = Na2SO4 + CO2↑+ H2O。

(4)根据“D可中和某些工厂污水中含有的G(酸)”,则可知D为氢氧化钙,故D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

(5)Ca(OH)2与Na2CO3固体混合物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 CaCO3↓+2NaOH,由此可知,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NaOH,若其中某一反应物有剩余,则可能是NaOH、Na2CO3或NaOH、Ca(OH)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先要找准“题眼”,即有特征的物质或反应现象等,再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有目的假设,然后沿着假设进行推导,只要各步都满足,假设就成立,如不满足,可再假设,再验证。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二】“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音慧,意为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林纾《畏庐琐记》

【材料三】《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2分)并说明依据。(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6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评价儒家思想的?(4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