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能背离这一国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的乡村 * * ,这就是中 * * 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 * * 。中国的苏维埃 * * 虽然始终在农村,来源却很洋气,是直接从苏俄引进的。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张鸣《苏维埃乡村追求》

(1)材料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2分)

材料二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神情隐秘而带悲壮地签订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5分)

(3)聆听历史,是一种智慧。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案

(1)“中国化命运”: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 * )。原因: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武装斗争的失败教训。(3分)

 (2)原因:“左”倾思想的影响;人民公社化体制的阻碍;农民生活困难。(3分)

影响: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分)

(3)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要符合农业大国的实际;农民在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全社会都要关注“三农”。(3分)

本题通过两则典型材料考查中国近现代的农民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农民问题的实质,认识在不同时期农民问题的不同特点,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