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大臣给唐太宗的奏疏,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倚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得但持当年而已!
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昔汉之文、景,恭俭养民,武帝承其丰富之资,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使高祖之后即传武帝,汉室安得久存乎!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
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故当修德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后也。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夫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余力,然后收之,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夫俭以息人,陛下已于贞观之初亲所履行,今日为之,固不难也。陛下必欲为久长之谋,不必远求上古,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陛下宠遇诸王,颇有过厚者,万代之后,不可不深思也。昔魏武帝爱陈思王,及文帝即世,囚禁诸王,但无缧绁耳。然则武帝爱之,适所以苦之也。
又,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县令。苟选用得人,则陛下可以端拱无为。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轻州县之选,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称职始补外任,边远之处,用人更轻。所以百姓未安,殆由干此。”疏奏,上称善久之。
(《资治通鉴·第195卷·唐纪11》,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隆:发扬
B.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因:沿袭
C.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追:追悔
D.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剌史、县令治安:治理得好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B.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C.武帝承其丰富之资阉竖恐终为其患《张衡传》
D.然刚武帝爱之,适所以苦之也吾知所以拒子矣《墨子·公输》小题3: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5分)
(2)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5分)
小题4:文言文中,第1段末尾说“岂得但持当年而已”,第4段末尾又说“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1)陛下虽然下了施恩的诏令,减损劳役,然而营缮之事无休无止,老百姓怎么能得到休息呢!所以主管部门徒劳地发放文书,与实际毫不相干。
(2)如今连年丰收,一匹绢可换粟十余斛,然而老百姓怨声不断,是知道陛下不再顾念百姓,多营缮宫殿,不操持国家急务的缘故。
小题4:不矛盾,前指总体上对百姓施恩不能仅持当年水平,后指节俭使百姓安定与贞观初年相同。
小题1:
题目分析:B项“因”应为“依靠、凭借”,进一步讲为“加以利用”,“沿袭”,指政策、做法等。如“因遗策”。
小题2:
题目分析:A项都是代词,分别指“布帛”、“六艺经传”,起强调作用;B项前一个“而”为连词,表转折;后一个“而”为连词,表修饰;C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代指文、景;后一个“其”为代词,代自己;D项“所以”虽然没有列入18个虚词,但是要想真正清晰认识“以”和“所”,就必须搞清楚纠缠在一起的“所以”。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前者表原因,后者表凭借,而“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分别代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手段、方式。
小题3:
题目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应重点关注“加”、“裁损”、“曾无”、“比”等字和“民安得息”、“ 多营不急之务故也”等句。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解答时结合第1段和第4段段落大意可知“岂得但持当年而已” “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两句话分别是对两段话的总结,也是文中马周观点的延续。所以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参考译文】
侍御史马周上奏疏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及汉代,历经年代多者八百年,少者不少于四百年,这是因为上古帝王以恩惠凝聚人心,人们不能忘怀的缘故。汉代以后历代王朝,多者六十年,少者仅二十多年,均因对百姓不施恩惠,根基不牢固的缘故。陛下正应当发扬禹、汤、文、武的帝业,为子孙确立千秋万代的基业,岂能只维持当年的现状!
如今全国户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而服劳役的兄去弟归,道路相断。陛下虽然下了施恩的诏令,减损劳役,然而营缮之事无休无止,老百姓怎么能得到休息呢!所以主管部门徒劳地发放文书,与实际毫不相干。从前汉文帝与汉景帝,谦恭节俭以养护百姓,武帝继承丰富的资产,所以能够穷奢极欲而不至天下大乱。假使汉高祖之后即传位给武帝,汉朝还能那么长久吗?再者,京都长安以及各地所制造的乘舆器物用具和众位亲王、妃嫔、公主的服饰,议论的人都认为这并非节俭。
我观察自古以来,百姓愁苦怨恨,便聚合为盗贼,其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君主虽然想追悔改正,也难以恢复保全。所以修德行应当于可修之时,不可等到失去国家之后再去后悔。当年周幽王、周厉王曾取笑过桀、纣,隋炀帝也曾取笑过周、齐两朝,不可让后代人取笑现在如同现在我们取笑炀帝一样。贞观初年,全国欠收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而老百姓毫无怨言,是因为知道陛下忧国忧民的缘故。如今连年丰收,一匹绢可换粟十余斛,然而老百姓怨声不断,是知道陛下不再顾念百姓,多营缮宫殿,不操持国家急务的缘故。
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乐。就以近代以来的历史加以考察,隋朝广贮洛口仓而李密加以利用,东都积存布帛而王世充得以借力,西京的府库也为我们大唐所用,至今仍未用完。积蓄储备固然不可缺少,也要百姓有余力,然后收税,不可强加聚敛拱手供给敌方。节俭以使百姓休息,陛下已经在贞观初年亲身实践,今日再这么做,固然不是什么难事。陛下如果想要谋划长治久安的政策,不必远求上古时代,只是像贞观初年那样,则是天下的幸事。
陛下宠爱厚待诸王,颇有十分过分的,但不能不深思陛下身后的事情。从前魏武帝宠爱陈思王曹植,等到曹丕即位,便囚禁了诸王,只是没有捆上绳索罢了。这样看来魏武帝的过分宠爱,恰使他们倍受其苦。
另外,百姓得以安定,惟在于刺史和县令,如果挑选的人得力,则陛下可以清闲自在。如今朝廷只重中央的官吏而轻视州县地方官的选拔,刺史多用武人,或者是朝官不称职时才补选为地方官,边远地区,用人更加轻视。所以说百姓不安定,大概的原因便在于此。”奏疏上奏后,太宗称赞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