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将“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译成现代汉语,并阐述作者用“盘庚之迁”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了他的计划。 作者用“盘庚之迁”表明自己不会因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变法的决心。

阅读理解与欣赏

名著阅读(10分)

⑴看描述,选人物。(请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4分)

A观音   B虎妞     C  孙二娘    D 阿廖沙的外祖母

她长的虎头虎脑,性格大胆泼辣,办事爽快、利落,是个敢于追求个人自由爱情的人。

                  

② 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性格乐观、善于讲故事,对待穷人和弱者都以自己仁慈的胸怀加以保护。                                      

散挽一窝丝, 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 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 赤了一双脚。  

                    

④她拥有一家祖传的黑店,“墙上挂了几张人皮,梁上吊了几条人腿”,令人恐怖之至;平时“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怒时“眉横杀气眼露凶光。”                                  

⑵看名著,补情节。(3分)

鲁滨逊在岛上生活     年,他靠自己搭建房屋 、           、采集野果、制作器具,在荒岛上建立起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王国。

⑶读名著 ,写感受。(3分)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2月贝多芬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1806年,不幸再次宠幸他, 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 欢乐颂》。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从贝多芬的生平简介中,你读出他的什么精神?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