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修正主义,工联主义,考迪罗主义,泛美主义
参考答案:蒲鲁东主义: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由蒲鲁东创始,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小资产阶级众多的国家非常流行。其改革方案是建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二者之间的第三种社会形式,即所谓的“自由”社会。第一国际成立后,蒲鲁东主义者拒绝接受马克思制定的基本路线,并企图把他们的理论强加给国际,以此控制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在马克思的指导下同蒲鲁东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使之最后瓦解。巴黎公社革命是“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
巴枯宁主义: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一种无政府主义流派,创始人是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巴枯宁宣称个人绝对自由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最高目的,主张建立“最充分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绝望情绪。1868年秋,巴枯宁组织了一个名为“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宗派团体,争夺国际领导权。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后期同他进行了激烈斗争,从政治思想上、组织上粉碎了巴枯宁阴谋集团。
工联主义:亦称工会主义,是19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会联合会执行政策的总称。工联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唯一组织,也是总委员会直接依靠的唯一群众性组织。工联支持马克思反对蒲鲁东主义。但工联主义夸大工会的作用而忽视政治斗争,拒绝党的领导,主张劳资合作,不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对外支持殖民主义政策,反对民族解放运动。工联主义把追求工人眼前的经济利益、争取工人生活条件的点滴改善视为工人运动的主要目标,从而背弃了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对此第一国际同其错误思想进行了斗争。
考迪罗主义:拉丁美洲政治术语,原意为“地方军事首领”,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考迪罗主义是指那些以暴力夺取 * * ,并以暴力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独裁者专制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又各有其特点。考迪罗代表拉丁美洲最反动的势力,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它的盛行是独立后拉丁美洲各国普遍的政治现象。其实质是独立后拉美各国大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特殊形式。
泛美主义:美国企图控制拉美各国而打起的一个旗号。基本内容是:美洲各国人民团结、抵抗欧洲殖民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美洲各国在贸易、经济、社会、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实现泛美团结并成立美洲国家联邦。泛美主义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进行侵略扩张的思想武器,这是门罗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