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
(一)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二)
①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②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强烈的寂光。
⑥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小题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2分)
①无恶意的闲人:
②有恶意的闲人:
小题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意在说明什么?(3分)
小题3:根据短文(二)全文,写出开篇“真是晴天霹雳”写法上的特点及效果。(4分)
小题4:短文(二)第⑥自然段空格处所填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爱戴 崇仰 拥护
B.拥护 爱戴 崇仰
C.爱戴 拥护 崇仰
D.崇仰 拥护 爱戴小题5:写出短文(二)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2分)
小题1:(1)无恶意的闲人:那些没有坏心,只是被蒙蔽,不知道真相,麻木不仁的人们。
(2)有恶意的闲人:那些坏人,那些帮闲、帮凶,政府的狗腿子等等。
小题2: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而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 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小题3:特点:开门见山,倒装。
效果:①制造悬念 ②表明鲁迅逝世的突然③抒发自己的震惊、悲愤。
小题4:B
小题5:使用了象征手法;鲁迅的伟大精神、思想给黑夜中的人们带来希望。
小题1:
题目分析:“有恶意的闲人”指怀有恶毒目的,散布阴险论调的人。他们是像陈西滢样的反动文人,是段祺瑞执政府的帮闲、帮凶。“无恶意的闲人”指没有是非观念,愚昧无知的人,他们没有坏心,只是被蒙蔽,不知道惨案真相,因而麻木不仁。
小题2:
题目分析:人类的历史中存在着种种矛盾,民族之间的,阶级之间的,国家之间的,等等。很多时候这种矛盾会以战争的方式去解决。人类历史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需要很多人付出巨大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来换取,所以鲁迅用木材变成煤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这一现象。 譬如中国先秦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以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向以官僚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发展的时期,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一个时期。这是历史的一个进步,而反应在具体的历史现实中的时候,则表现为无数次的战争、流血,无数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鲁迅的这一比喻,反应了他对正义力量在为历史进步付出血的代价时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于进步力量的坚决支持和呐喊声援。
小题3:
题目分析:本句属于开篇点题。开篇点题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两句或者一般话点明题意。 开篇点题不仅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使读者一目了然,,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读者禁不住往下读。回答时可结合后文内容从这些角度思考。
小题4:
题目分析:“爱戴”是敬爱并且拥护的意思;“崇仰”是推崇敬仰的意思;“拥护” 是指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这三个词语在选择是应根据它们的含义结合语句的语境按轻重顺序选择填写。
小题5: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理解重要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2.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此类句子主要是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主要抓住文章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本题解答时可结合文章从该句的象征意义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