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推断题

(2013江苏南京)下图中的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D、I是氧化物,I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3:4;B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居第三;C由三种元素组成;G为紫红色。图中“—— ”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G的化学式          ;E的化学式             

(2)写出B→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反应①、②和③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该基本反应类型是                  

(4)写出H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⑴  Cu CuSO4   (2)4Al +3O2点燃2Al2O3  ⑶置换反应  (4)C+2CuO 2 Cu +CO2

题目分析:由B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居第三,所以B物质是金属铝。G为紫红色所以G是金属铜.由于B是铝,A是氧化物所以B—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l +3O2点燃2Al2O3.

由题意可知D和H生成了G和I,G是铜且I是氧化物,I中两种元素质重之比为3: 4,可知是CO,又因为D是氧化物由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可知H为单质C,D为CuO。H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0+C2Cu+ CO,由此可知①、②和③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①、②反应是置换反应所以C是硫酸,D和C反应生成E即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

阅读理解与欣赏

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太常之旗——揭:高举

B.观其所,而其为人可得也——说:同“悦”

C.然后委屈随物——委屈:屈曲变弯

D.府史之所蹲伏——蹲伏:蹲着和躺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所蹲伏——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逐性——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以直过之君——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D.君客饮于堂上——久之,能足音辨人    .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后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做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人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4.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A.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B.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C.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