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步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如何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什么成为近代思想家讨论的焦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俱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遗折

材料三 严复表述的振聋发聩之处在于“生存斗争”的达尔文主义学说,及其阴郁的推论——“自然选择”。严复创造了两个汉语词汇来表达这些概念:“物竞”和“天择”。“物竟者”,严复解释说,“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通过将两者合而为一,严复创造了新的四言习语——“物竞天择”来指称这两个深具影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口号。

——美国浦嘉珉著,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

材料四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 * * 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今且日新月异,凡举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 * * 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的主张是什么,目的何在?(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张树声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批评?说明了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进化论的原因何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陈独秀提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思想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4分)

答案

(1)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2分)

(2)批评清政府舍本求末,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愿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

说明:清政府官员中对于如何走向近代化有了科学认识(4分)

(3)列强入侵,中 * * 危机加剧。思想启蒙,促进中 * * 觉醒。(4分)

(4)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迷信与愚昧。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开辟了道路。(4分)

(5)从学科技(器物)到学政治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4分)

题目分析:(1)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说明批评洋务派的思想,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愿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

(3)严复为近代维新派的代表,借进化论宣扬变法,救亡图存。

(4)陈独秀为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 * * 说下”说明宣扬民主与科学,作用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开辟了道路。

(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点评: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应突出一个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抓住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 * * 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关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 * * 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抓住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