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如图为肺的换气示意图,据图回答:

(1)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这次交换,由肺泡扩散到肺部毛细血管的气体是____________,由肺部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2)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只由______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______.

(3)图中E这种血管是指肺______脉,里面流的是______血.

(4)图中F这种血管是指肺______脉,里面流的是______血.

答案

此图为肺的换气示意图,图示E表示的是肺动脉,内流血液A为静脉血;B表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C表示肺泡内的气体氧气,F表示肺静脉,内流血液D表示动脉血.

(1)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进行了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了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内,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2)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

(3)通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压力(浓度)变化,可以判断图甲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是B.因此E处的血管叫肺动脉.

(4)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中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通过图D所示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所以图中F这种血管是指肺

静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

故答案为:

(1)C 氧气;B 二氧化碳

(2)一;气体交换  

(3)动;静脉  

(4)静;动脉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你如何认识何柄棣先生关于白莲教叛乱原因的结论?(在下列备选题中任选一题回答)题一:如果同意这一结论,请写出完整的推论。题二:如果不同意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