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答案:选做题I
(1)联合国是二战结束后,各国为追求世界和平而成立的国际组织,这一组织反映了二战后国际组织,这一组织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对话。但是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联合国改革成为必要。
2005年3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根据其任命的联合国改革问题名人小组和“执行千年目标专家委员会”的研究和建议,在联大发表了题为《大自由:为人人共享发展、安全和 * * 而奋斗》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关于安理会改革的A、B两个方案、方案A增加设立6个没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和3个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方案B不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但新增加8个任期4年并不可连任的理事国席位,并新增一个任期两年(不可连任)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大自由》的报告发表使各国对联合国改革的关注完全集中到安理会扩大的议题上来。很快,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的“四国联盟”,由巴基斯坦、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组成了“团结谋共识”的运动,“四国联盟”、“团结谋共识”运动以及非盟和美国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安理会扩大方案,各方争议不断,尤其是“四国联盟”为获取各方支持而不停奔走,不顾各方的反对将提案提交联合国大会进行讨论。这种情况无疑分散了人们对联合国改革的关注,不利于联合国改革任务的完成。
(2)中国认为,联合国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②改革应维护《联合国 * * 》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⑧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工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④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⑤改革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付诸实施;对尚存分歧的重大问题,要采取谨慎态度,继续磋商,争取广泛一致,不人为时限或强行推动做出决定。2005年9月15日下午,国家 * * 胡 * * 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上首脑会议圆桌会议发表讲话,就联合国改革问题提出的原则有:有着眼大局,坚持原则;要发扬民主,广泛协商;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要把握重点,全面推进。
在安理会改革方面,中国认为,安理会改革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扩大问题,也包括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等重要问题,并且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提高安理会的权威和效率,增强其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的能力。②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⑧应让更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有更多的机会轮流进入安理会,参与其决策。④坚持地域平衡原则,并兼顾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性。⑤涉及各地区的改革方案应首先在有关地区组内达成一致。中方认为,一些国家倡导的地区轮任原则值得重视和考虑。⑥坚持协商一致,反对人为设时限,反对强行表决尚有重大分歧的方案。正如2005年9月14日,国家 * * 胡 * *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会首脑会议上指出的: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安理会权威:有效应对威胁,提高安理效率:体现民主原则,改进安理会决策;重视非洲关切,加大安理投入。
选择题Ⅱ
(1)上述材料反映出:①世界人口增长问题,表现为人口的继续膨胀。这将进一步对世界经济、政治及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②自然环境恶化问题。表明自然环境恶化的趋势不仅危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正在动摇人类生存的基础。③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而资源消耗又是世界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因素,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在加速耗竭。这些都说明人口、能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下分突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些问题在我国也十分突出。
(2)这些问题不是各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是关系到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全球性。它不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般问题,而是关系到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生存的重大问题,具有严重性和紧迫性。当前,这些问题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更趋严重。人口膨胀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恶化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这些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3)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且必须通过世界
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具有全球协调一致性和相互合作性。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他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就是经济增长中要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治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再次,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人口的控制是非常成功的,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使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