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 * * 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已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材料二: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 * * 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实力相称(日本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政治大国地位。

————丹尼斯 T 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级开始消失,一股新的力量(不结盟运动、中国等力量崛起)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信手,以自已的力量、自已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大棋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国棋手的博弈——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所学知识和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价,史论结合)

答案

(1)二战后,在美国的援助下,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美苏两级对峙与全球争霸、西欧国际地位下降,西欧为摆脱美国的控制,提高自已的国际地位,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开启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日本采用新技术、发展教育和非军事化正常,日本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

(3)西欧和日本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它们之间既有联合,更有竞争与矛盾,西欧、日本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一家独霸的霸主地位,促使世界向多级化发展。

(4)美苏两级格局结束,国际力量发展变化,美国短期内仍处于世界超级大国地位,其霸权主义政策不会短期改变;其他新的力量如中国、印度、俄罗斯、日本、西欧等多个强国制衡美国全球扩张,“一超多强”的局面会在很长时期内存在。(类似亦可)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对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观点认同,理由有:(1)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出现了困难的地步,为了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美国实行了马歇尔计划,经过美国的援助,西欧经济复苏并发展起来,欧共体和欧盟的成立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2)日本战后经过美国的援助经济飞速发展,日本采用新技术、发展教育和非军事化,到五六十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强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要求政治地位提升,对美国的霸权地位也提出了挑战,(3)西欧和日本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它们之间既有联合,更有竞争与矛盾,西欧、日本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一家独霸的霸主地位,促使世界向多级化发展。(4)20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标志着两级格局结束,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形成了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这些力量不断发展,制衡着美国,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意思对即可得分)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我们的经济,加强合作,共抗风险,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是必然趋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应当积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对于政治多极化,我们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清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为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 * * * * 。毛 * * 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考古价值的一项是(  )

A 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

B 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

C 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D 高崧墓葬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证明高崧与王羲之生活在同一时代。

小题2:下列有关出土的书法作品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墓志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可以推断晋代已经有楷书、行草,《兰亭序》应属真作。

B 郭沫若依据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就推导出现存王羲之草书不是真迹摹本。

C 高二适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

D 郭沫若认为对“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东晋名臣高崧墓中出土的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但不能据此完全断定《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

B 《兰亭序》的真伪之争最令人关注,是因为毛 * * 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C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证明其为真迹。

D 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所以大家都认可了郭沫若的观点。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