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论述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答案

参考答案:

(1)概念。统治合法性,简言之,是指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认同和接受。合法性要求政治统治必须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一部政治思想史,就是论证统治合法性的历史。

(2)韦伯将合法性来源分为三种:法理合法,依法合理。‚传统合法性。一贯性、世袭性等。ƒ统治者个人魅力。这三个模式都很不全面。

(3)关于合法性基础的其他一些理论。

合法性来自于神。如古代西方的“君权神授”,中国的“天子”理论(天命学说)、“替天行道”等,并且“皇权世袭”。但神既是政治权力的来源,也限定了权力,意味着掌权者一旦逾越他们的权限时,信徒就有可抵抗,如“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合法性来自于武力、暴力。如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上古争于道,中古争于谋,现争于力”;“枪杆子里出 * * ”理论等。但该理论有很大不足,“以力服人,心不逮也”。

ƒ合法性来自于统治者的良好道德、领导能力等。如古代中国传说中的舜帝,“舜其大孝也”、“舜其大智也”,万民景仰。

(4)近现代世界各国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差异极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把合法性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则把合法性建立在经济或社会发展的“业绩”之上;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把合法性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则把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人民主权学说”的基础上。

(5)在当代,人民同意成了执政合法的唯一标准。

在当代,民主理论大行其道,特别是冷战后,民主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大胜利。公民是最高政治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公民接受政府统治的前提是:政治统治要得到公民定期的、自愿的同意。换言之,当代的政府是不是合法,不是靠其它国家来确立的,也不是靠它的成就来确立的,更不是靠武力来确定的,而是靠周期性地人民的同意和认可才具有合法性。表达同意的有效方式就是自由竞选。支撑当代统治合法性的价值观是宪政民主。执政者要顺应民主的要求,并自觉地以这些理念要求自己

(6)新中国统治合法性分析。

改革以前,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来自西方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源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枪杆子里出 * * ”,也依靠领袖个人魅力,建立和维持合法性。

‚“发展是硬道理”——转向政绩合法性基础。到了本世纪70年代末期,经过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人民不但没有得到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相反却陷入了普遍贫困的境地。邓 * * 比任何人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经济发展对 * * 党 * * 合法性的重要意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并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誓要“一心一意搞建设”。持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奠定和巩固了政府新的合法性,并较成功地经受住了“八九风波”的严峻考验。

ƒ以人为本,提出科学发展观,建立当代合法性。“八九”以后,随着腐败、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和加剧,中国加大了 * * 败、反贫困和建立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试图通过维护或提高社会公正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

目前,中国的领导人和知识精英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政府最终将把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并且早在20年前就已启动了意义深远的法治建设进程。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

梁文蔷

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10本,便停顿下来,因为翻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书,写文章。生活相对安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

翻译莎士比亚,是胡适先生的建议,最初是父亲与另外两个人一起翻译,但那两位后来中途退出,只剩下父亲一人坚持。翻译莎士比亚是件苦事,因为莎士比亚全部用古英文写作,我曾向父亲抱怨说,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原文,父亲笑着说:“你若能看懂的话,那他就不是莎士比亚了。”

父亲每译完一剧,就将手稿交给母亲装订。母亲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缝成线装书的样子。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

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10年,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独生女”。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时常在汽车的后视镜里很“嫉妒”地发现,他们还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1974年4月30日上午,父亲与母亲照样手拉手到附近市场购物,市场门口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母亲。母亲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伤势很重,需要动大手术。临进手术室前,母亲以一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进手术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治华(注:梁实秋的学名为梁治华),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几个小时后,护士出来通知,母亲已不治。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父亲坐在医院长椅上开始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他特地跑到西雅图母亲的墓地前,告慰母亲。

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庭院,却已是物是人非。临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让我带回台湾,送给父亲。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京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33年的经历,讲到激动处,与父亲相对而泣。那个枣和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

1986年,我最后一次赴台探望父亲。临走时与父亲在客厅中道别,父亲穿一件蓝布棉外衣,略弯着腰,全身发抖。他用沙哑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怎么叫出租车,怎么办出境手续等,那一刻,他又把我当作他的没出门的小女儿。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

1987年11月3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住院。当时,小量地输氧已经不够。父亲窒息,最后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此时,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5分钟里,父亲死了。父亲强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脏停止,他留下的最后五句绝笔之一是:“我还需更多的氧。”没想到父亲留在人间最后的字迹,竟然是这样的求生呼号。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肠寸断之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小题1:节选部分回忆了梁实秋先生到台湾以后的生活,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4分)

小题2: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找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小题3:文中作者说“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4分)

小题4:从这篇节选的回忆性文章中,你可以看出梁实秋先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6分)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