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诉讼背后的思考
“就此案而言,原告房相儒一家人能够提起著作权侵权诉讼,确实有很大的勇气。”该案代理律师之一、西安某律师事务所金律师认为。房相儒一家都是农民出身,家境贫寒,但他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这是难能可贵的。
  回顾这场官司,房相儒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法庭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获得体现;二是太累,一场官司要涉及的事太多,找人、找证据,作为一个农民实在是太困难了;三是缺钱,诉讼太依赖于诉讼经费,因而不能达到所有的诉讼目的。房相儒坦言:由于自己对法律的认识不足,诉讼时对署名权的问题未能在更大范围内确认,给诉讼留下了“尾巴”。不过,他将在以后的诉讼中吸取教训。
  客观上说,房相儒道出了许多参与过诉讼的农民心中的感受。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农村仍比城市落后很多,农民仍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因此,无论是诉讼前还是诉讼中,法律赋予农民的诉讼权利和地位,事实上受到很大限制。
  就农民 * * 问题,我们认为,农民打官司面临很多问题,但首先是法律意识的问题。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一年官司十年仇”,因而怕上法院,怕打官司,有不少农民甚至认为那是不光彩的事情。其次是经济基础的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是不争的事实,而诉讼费、律师费、调查取证费等都需要当事人来支付。更何况如果败诉,农民不但要支付自己的诉讼费,还要支付对方的部分费用,这些都让农民在考虑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时,产生很多顾虑。再者,因对法律常识的欠缺,不少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法律行为没有意识,不知道什么样的证据在法律上是有效的,什么情况下证据是充分的。加上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农民们惧怕权力,认为与享有权势的对方当事人对簿公堂,胜诉是偶然的,败诉则是必然的。
  由此可见,农民诉讼面临着很多压力和阻力。要彻底解决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如法律援助、普法宣传、观念的更新等,单凭一方面的努力肯定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元稹的《估客行》中说: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盛。……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唐代诗人姚合有诗曰: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击做商贾。

材料二  (明朝)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商人资本集团,如山西商人、徽州商人、关陕商人、洞庭商人,江西商人、闽浙海商,龙游商人、武安商人等。这些商人资本集团十分活跃,足迹遍及南北和边陲、海外,不避间关险阻,鳞次辐辏于各地市场、所贸易者包括田亩之获,布帛之需,各种器具珍玩,山海宝藏。这些商人集团都积累有相当的资本,如徽州商人资本有至百万者,拥有二三十万者只能称为中贾。嘉靖年间有号称天下十七家首富者,其中商人占七家。

材料三  (清朝嘉道时期)苏杭地区纺织工场共有织机千张以上,最大的机户拥有五六百张,广东佛山的纺织手工作坊已有Z500家。全国各地雇佣工人的数量大量增加,当时景德镇的工匠多达l0万人,从荆州到重庆之间的纤夫也有十多万人,广州的织工达三四万人。这些手工业工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基本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靠领取日薪或月薪生活。

(1)通过材料一能够得出唐朝商业的哪些信息?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商业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经济中的什么现象?进入近代以来,该经济现象的历史境遇如何?

单项选择题